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天津中医学院),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医院简介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坐落于天津市海河东北部地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原天津中医学院所在地。历经四十年发展和进步,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定位为天津市东北部地区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以中医心脑疾病、肺病、妇科、外科(疮疡)为特色的重点学科群,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医院。医院发展战略为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工作思路,建设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医疗带动,医教研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综合医院。目前学科日臻齐备,名医云集,设备先进,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

现有职工83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92人,高级专业人员139人。拥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5人,教授、副教授2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担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1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医院占地面积20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现有编制床位504张,拥有磁共振成像系统、快速成像螺旋扫描CT机、彩色多普勒、、全自动生化仪、呼吸机、血液净化设备等。 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天津市重点专科专病5个—妇科、呼吸科、心血管科、脑病科、糖足科,国家药监局药品临床试验基地,天津市呼吸病研究所(三部),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妇科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疑难病研究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设有临床科室 32个,教研室13个。

近年来承担各级科研课题50余项,中标各类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面上1项,重大项目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入围参评天津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获国家中管局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项。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院已形成了以妇科、呼吸科、心脑血管科、临床药理基地为重点,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特色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医院坚持以“承担社会责任,一切服务病人,打造一流学科,培养卓越人才。”的服务宗旨,已涵盖了本市河北区、河东区、东丽区、北辰区及滨海新区,辐射到华北地区,服务人口近200万,吸引许多国外患者来院就医。我院正加快医疗资源调整步伐,三年内建成海河东北部地区医疗中心。==组织机构==

科室设置

临床科室 内科部 肾病风湿科 呼吸科 心血管一科 心血管二科 肿瘤科 内分泌科 消化科 外科部 普通外科 泌尿外科 中西医结合外科 中医外科 糖尿病足 神经外科 皮肤科 麻醉科 针灸脑病部 康复科 医学心理科 急症部 感染性疾病科 妇科 儿科 中医男科 骨科 耳鼻喉科 眼科 口腔科

技术科室 放射学部 放射科 医技部 诊断科 检验科 病理科 药剂部

行政、业务科室 党委办公室 工会 医风办 团委 院长办公室 保卫科 经济管理办公室 医务部 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 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 医保科 科教部 教学科 护理部 人力资源部 临床药理科 财务部 物价科 公共关系部 治未病中心 门诊办公室 感染管理科 保健科 病案科 信息中心 图书馆 总务部 营养科 基建办公室 ==特色专科==

妇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天津市卫生局首批中医、中西医结合专科基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该学科在不断钻研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功能失调性疾病、不孕症和妇科炎症4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同行业中达领先水平。承担2007年国家科技部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妊娠期应用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在评价妊娠期应用中药的安全性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该项目的完成将为妊娠期应用中药复方安全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形成一套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标准化的妊娠期应用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呼吸科设有病房、门诊、重症监护、肺功能及气管镜室。多年来,坚持发挥中医特色,走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特色治疗,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在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上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呼吸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卫生局重点专科,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科研三级实验室——呼吸功能实验室,天津市卫生局肺科治未病重点研究室,承担天津市呼吸病研究所(三部)、天津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日常工作。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天津市其他各类基金项目10余项,已获得科技奖励4项,登记科技成果5项,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主要方向之一。

心血管内科为天津市卫生局重点专科,历经40余年、几代专家、教授的努力,已发展成为拥有独特学术思想和精湛技术队伍的中西医诊疗专科。科室承担着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和前沿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备领先水平,连续6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学习班”继续教育项目。

脑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天津市教委“重中之重”学科——中医内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天津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07年8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8年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在优势病种的研究中,参与了包括“863”、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等多项课题。

糖尿病足科是天津市唯一的中医糖尿病足重点专病建设单位,建有天津市的糖尿病足检查及治疗室。以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在糖尿病足的保肢治疗和伤口愈合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以传统的中医外科理论为本,抓住糖尿病足本身的特点,在病因病机上提出“湿瘀阻络,络虚瘀阻”,将糖尿病足分为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创立了“化腐再生”特色中医疗法,研制出具有靶向性去腐的“化腐再生散”。内治主张“扶正祛邪”,外治突出“给邪出路”,发现了“腐化肌生、肌平皮长”是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的规律。在汶川地震伤员的震伤伤口治疗工作中得到同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认同。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医院特色==

特色之一 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重大疑难疾病,被现代医学称为“不死的癌症”。学科在继承、研究韩冰教授学术思想基础上,将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提出离经之血当行不行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条件;瘀血内停是病理基础;癥瘕形成是病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气、血、痰”是分析该病的三个关键。“瘀久挟痰,渐成癥瘕”是基本病机特征,制定了“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疗大法。提出了从气、瘀、痰多方论治的新思路,拟定代表中药方剂妇痛宁和消癥注射液。应用妇痛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预防术后复发,疗效显著,有效率达91.6%。经阴道B超穿刺病灶局部注药及借助腹腔镜技术,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局部注射消癥注射液,实现器官内用药,促使囊肿萎缩,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微创特色治疗,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优势,切实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同时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技术,建立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首创的在体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填补了国内空白。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妇痛宁能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异位病灶萎缩,揭示了中医药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非线形整体调节的作用机理。

该学科注重将基础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临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规范化综合治疗方案,不断扩大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科专病门诊,形成了全国知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基地。

特色之二 建立不孕症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路径。不孕症是中医药治疗的传统优势病种。卵巢功能失调、受精卵着床障碍是造成不孕症的重要病因。通过对肾、天癸、、胞宫理论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中医药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作用机理,对冲任学说进行了新的诠释,完善了中医妇科内分泌学的理论体系。总结了肾虚、冲任失调为不孕症的主要病机特点,提出了“补肾调冲”的周期疗法,补肾即滋补肾中之精气,调冲即调理冲任二脉的阴精气血,使肾气充足,气血旺盛,运行顺畅,全身经脉气血冲和调达,则女子生殖机能正常。确立了以“补肾调冲”为治疗原则的补肾调冲系列方药。

此外,针对胚泡着床障碍的病理特点,认为“肾虚血瘀”为其病机,“补肾活血”为其治则,确立了用于胚泡着床期的补肾活血方药。经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患者受孕率明显提高。实验研究亦表明,补肾活血方能够明显改善胚泡着床障碍大鼠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增加受精卵着床率,最终提高妊娠率。

在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不孕症的优势前提下,借助现代微创技术,应用宫、腹腔镜联合中医药治疗,充实并完善了不孕症的治疗手段,建立了系统的不孕症诊治规范,使之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经典模式,形成以提高临床妊娠率为目的的临床诊疗基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随着中药辅助生育治疗妊娠率的不断提高,应用中药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学科率先开展了妊娠期应用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妊娠期应用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平台,对妊娠期应用中药的安全性进行系统、科学的论证,引领学科前沿。

特色之三 建立围手术期疾病单元疗法。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该学科建立了妇科围手术期单元疗法,形成围手术期系统方药。通过对妇科手术患者中医证型构成的临床观察,发现妇科围手术期患者以气血两虚兼腑气不通的证型多见。据此,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拟定了具有益气养血、通腑降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功效的术后康复汤,对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辅以中药扶助正气,缩短排气、排便时间,降低术后发病率,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促进血红蛋白迅速恢复,显著改善术后乏力、头晕、腹胀等症状,全面促进妇科术后患者的及时康复,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充分显示了中医预防及治疗术后并发症的优势,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特色之四 利用中医外治法,发挥疗效优势。该学科广泛挖掘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将中医外治法应用于临床,形成相关疾病的特色治疗,突出中医治疗优势,使疗效持久显著,患者易于接受。

如该运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离子导入法治疗附件炎盆腔炎。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中药用肛管通过肛门直接注入直肠,利用直肠的再吸收功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达到治疗目的。中药离子透入法是在直流电场作用下,正负离子被正负极板吸收,从而形成电离,将中药离子导入,达到治疗目的。综合运用中药保留灌肠和离子导入法治疗妇科炎症,可有效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该科还运用中药熏蒸配合艾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痛经、术后肠粘连等妇科顽疾。中药熏蒸即是通过煎熬药汁时散发出来的蒸汽,渗透穴位,疏通经络,配以艾灸,可增强其发汗祛风、散寒除湿、温通经络、除痛止痒的功效。临床应用没有痛苦,患者乐于接受;药物不经消化道吸收,无毒副作用。此外,中药熏蒸将治疗变成享受,有助于增强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接受度,从心理和意识的层面上调动人体正气的自主抗病能力。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 在支气管哮喘研究领域,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查了哮喘的证候特征和发病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探讨临床辨证治疗和调摄护理规律。提出了“宣肺平喘、化痰行瘀、疏风解痉”的治疗大法。制订了针对哮喘发病危险因素“未病先防”的方案,并研制出“”、“”等系列治疗药物。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针对哮喘缓解期病机特点,采用口服中药、针刺、拔罐、穴位贴敷等方法,形成了系列治疗方案。上述手段的建立和应用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减轻了患者负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天津市科委的资助,研究成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研究方向之二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领域,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结合慢阻肺稳定期“本虚标实、痰瘀互结、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研制了具有“益肺健脾温肾,化痰行瘀平喘”功效的“补肺方”。制订并完善了以“三伏贴”、刺络、拔罐等为主要手段的“冬病夏治”治疗方案。该方案的实际应用证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及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药物毒副作用。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和天津卫生系统重点资助。

研究方向之三 在肺间质疾病研究领域,根据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提出了肺纤维化“因虚致瘀,因虚致病”的发病机制,确立了“益气活血、破瘀散结”的治疗原则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同时成功复制了肺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发现了肺纤维化早期与肺纤维化并存的发病特点,因此提出早期抗纤维化的治疗观点。研究工作得到天津市科委和卫生系统的资助,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天津市卫生局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在SARS的防治中,学科带头人孙增涛教授带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生组建中医医疗队,成立了中医治疗SARS指挥部,“成建制地”进入红区,组建中医病区,大胆采取中药干预,积极介入一线抢救和会诊治疗,应用中医药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激素停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充分地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中医赢得了荣誉。参与承担的研究项目《SARS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其领导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驻海河医院抗击非典医疗队获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孙增涛教授获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SARS优秀科技工作者。

该学科现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科研三级实验室、天津市“肺科治未病”重点研究室、天津市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呼吸病重点专科、天津市呼吸病研究所组成单位。 ==科学研究==

国家科技部课题 缺血型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973)

基于“以痈论治”胃癌前状态性疾病(胃溃疡活动期)“毒热”病因创新研究(973)

经穴特异性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的研究(97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干预效果评价

中医治疗呼吸科常见病证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方案优化及疗效评价研究

胃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冬病夏治理论在COPD防治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冠心病不同证侯的蛋白质组学与病理基础的相关性研究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ARDS防治中的应用及相关物质基础研究==大事记==

1964年10月,医院正式开诊,名称为“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

1970年,天津中医学院迁往石家庄,本院更名为“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中医医院”。

1981年2月,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中医院重新归属中医学院,定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983年,申报市级课题《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是天津市中医界第一个立项的市级重点课题。

1989年9月,新门诊楼启用。

1992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定为卫生部临床药品研究基地。

1994年12月,被评选批准为三级甲等中医院。

2001年,妇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2003年5月, 在海河医院筹建SARS第五病区,为首个中医病区,并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检查。荣获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3年,863项目“中药关键技术及GCP平台建设研究”通过国家科技部课题立项。

2004年底,成为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院临床教学基地。

2005年6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暨成立大会在中医二附院隆重召开,学会挂靠本院。

2005年10月31日,天津市呼吸病研究所第三研究部挂牌运行,妇科、心血管、脑病、呼吸、糖尿病足被评为天津市重点专科(专病)。

2006年4月,医院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并通过三甲复评审。

2006年10月,“冬病夏治理论在COPD防治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2007年,“中医内科”被评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呼吸科、妇科、脑病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呼吸科治未病研究室、妇科生殖健康研究室被评为天津市重点研究室。

2007年,“呼吸常见病研究”获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建立评价妊娠期应用中药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技术平台”获科技部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

2008年7月,天津中医药大学131人才公布:滨海学者1名 ,中青年名医5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2名。

2008年9月,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支持,至此承担各级科研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1500万元。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