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黄芩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药 名】:峨眉黄芩

【拼 音】:EMEIHUANGQIN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峨眉黄芩的全草。

【功 效】:降逆止呕祛风除臭。

【主 治】:治恶心呕吐、脘腹不舒、大便不爽,腋臭症。

性味归经】:苦,平。脾、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12克。外用:煎水熏洗。  

其他信息

【别 名】:白藿香(四川峨眉)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南部地区。

【拉丁名】:峨眉黄芩 Scutellaria omeiensis C. Y. Wu.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各家论述】:《四川中草药》:民间用于藿乱呕吐,又有除风去臭的功效。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节上具匍匐枝。茎直立,高50-100cm,钝四棱形,深四槽,沿棱角上密生白色贴伏疏柔毛,茎中部叶柄长达1.7cm,腹凹背凸,被白色贴伏柔毛;叶片坚纸质,卵圆形或长卵形,长2-5cm,宽1-3cm,茎中部者最大,茎的两端者渐小,先端短渐尖至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平截而下延,边缘具圆具,上面散布下面仅沿脉上被白色具节小疏柔毛。花序总状,顶生或腑生,长3.5-9cm,少花,花序轴密被白色上曲微柔毛;花梗长3mm,密被具腺微柔毛;苞片卵圆形或长圆形,在花序中部以上者长4-7mm,均具短柄,全缘,被稀疏白色微柔毛;花萼长约2.5mm,果时长约4mm,被具腺微柔毛,口部上方边缘被具节疏柔毛,盾片极发达,高2.2mm,果时竖起呈倒卵形,高达5mm。花冠黄色至紫红色,长约2.2cm,外被具腺短柔毛,内无毛,冠筒中部直径1.8mm,基部前方稍膝油状膨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半圆形,宽2.8mm,内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两侧裂片卵圆形,宽约2mm;雄蕊4,前对较长,微露出,具能育半药,退化半药明显,后对雄蕊较短,具全药;花柱丝状,先端锐尖,微裂;花盘前方隆起,后方延伸成极短的子房柄;子房4裂,后对裂片稍发达。花期6-7月,果期7-8月。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峨眉黄芩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峨眉黄芩》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