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钙化
病理学术语。亦称异位骨化。除正常生理钙化外,在骨骼组织以外发生的钙盐沉积。这种改变通常发生于骨骼的肌腱附着处、韧带、血管壁、骨筋膜等处。钙离子由骨骼系统的析出,常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故有的学者主张将异位钙化作为骨质疏松的间接征象。
异位钙化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目前,在预防异位骨化方面有效的药物为Didronel(Etridronate disodium)。此药具有调节骨化生物学作用的焦磷酸盐的性质,在活体可防止软组织钙化。
异位钙化的原因
在纤维结缔组织中,原始细胞增殖活跃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钙盐沉积,形成骨。成熟的异位骨化具有骨的结构, 外层包裹纤维结缔组织,里面是成骨细胞 ,具有小梁结及类骨组织,中心是活跃的原始细胞。有人认为,异位骨化与骨化性肌炎有一定区别,后者是指肌肉组织由于损伤或者出血,导致组织机化,形成硬结和挛缩。一般有明确的局部损伤史。局部疼痛不一定很明显,但有一定程度的活动受限。骨化性肌炎未必在关节周围,而是比较集中在肌肉内。异位骨化的病因不很清楚,因此预防困难。其产生可能与损伤早期过度活动肢体有关。
异位钙化的诊断
多半发生在大关节周围,例如髋关节、肘关节等。常见于神经瘫痪的患者。发病机理不清楚。诱发因素可能是神经和生物电因素。早期局部有明显肿痛,关节活动受限。晚期由于骨组织形成,导致关节活动限制。钙离子由骨骼系统的析出,常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故有的学者主张将异位钙化作为骨质疏松的间接征象。
异位钙化的鉴别诊断
中心性钙化:中心性软骨肉瘤可表现为边界模糊的溶骨,有或无皮质骨中断,由于软骨倾向于钙化和骨化,肿瘤内可出现不透X线区,钙化经常发生在软骨小叶的周围,无一定结构。其特征为不规则的雾状颗粒、结节或不透X线的环。
松果体钙化常见于成人,且随年龄增加而更易出现,约 75%正常成人在CT扫描时显示有松果体钙化。其直径范围通常为3~5mm,但有时可能会更广泛些。松果体钙化面积大,移位,出现在小儿身上,则应考虑到是否有松果体区肿瘤的可能性。
肝内钙化灶指在B超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在20~50岁的人群多见,男女出现率均等,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很少同时出现左右肝钙化灶。
病理性钙化:除骨和牙齿外,在机体的其他组织发生钙盐沉着的现象,称病理性钙化。沉着的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其次是碳酸钙。病理性钙化可分为营养不良钙化和转移性钙化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发生在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的基础上。由于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改变而促使血液中钙、磷离子发生沉积。后者发生在高血钙的基础上。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升高时,钙盐可沉着在多处健康的器官与组织。两种钙化的形态表现基本相同,但其发生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则不同。
多半发生在大关节周围,例如髋关节、肘关节等。常见于神经瘫痪的患者。发病机理不清楚。诱发因素可能是神经和生物电因素。早期局部有明显肿痛,关节活动受限。晚期由于骨组织形成,导致关节活动限制。钙离子由骨骼系统的析出,常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故有的学者主张将异位钙化作为骨质疏松的间接征象。
参看
-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
- 无菌性肋软骨炎
- 基底核钙化症
- 特发性皮肤钙化病
- 营养不良性皮肤钙化病
-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
- 老年人骨质疏松
- 老年人钙化性瓣膜病
- 先天性髋关节外展挛缩和骨盆倾斜
- 椎间盘钙化症
- 耻骨炎
- 复发性多软骨炎
- 纤维性骨炎
- 小儿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 变形性骨炎
- 致密性髂骨炎
- 先天性外展性髋挛缩
-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 畸形性骨炎
- 骨化性肌炎
- 骨质疏松
- 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