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
性取向是对他人在感情上持久热烈的性吸引。性取向不同于其他性方面,如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性别自我确认(心理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意识)及社会性角色(由社会习俗决定的女性行为和男性行为)。
性取向的类型
性取向从绝对的同性恋到绝对的异性恋过度,中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双性恋。双性恋者对同性和异性均有感情上的持久热烈的性吸引。性取向不同于性行为,前者指一种感觉和自我定位,并非一定通过性行为表现出来,并不能以一个人进行了同性性行为或异性性行为就确定它是同性恋或者是异性恋。
对于性取向为异性恋者,这类人是人类中的绝大多数,他们的性取向与性行为对人类繁衍的功能一致,这种性取向理所当然地成为主流,在人类历史上长期被认为是性取向的正确选择,所有人都被强制遵守这一性取向。
对于性取向为同性恋者,这类人是人类中的一小部分,而他们的性取向本身由于性行为应承担人类繁殖的功能相矛盾,所以这种性取向被认为是一种变态,在人类历史上同性恋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罪恶,被严厉禁止。
性取向为双性恋者其实也属于同性恋的一类,是同性恋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亚群,这类人既对同性也对异性在情感上有持久热烈的性吸引,这类人既愿意过同性性生活,也愿意过异性性生活,所以这类人能够正常的过传统意义上的正常生活。
影响性取向的因素
性取向从绝对的异性恋到绝对的同性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从这一点来看,性取向就不可能是生理的或是心理的或是社会的其中一项因素所决定的,而一系列的研究与事实也表明性取向由这三种因素共同影响决定。
首先,性取向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层面的东西,性取向就是心理层面上对自身的一个定位,在心理上是对异性还是对同性存在一种持久地爱恋情感。
对于生理因素对性取向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对性取向的生理因素研究。科学家们在动物界发现了大量与人类社会中相同的同性恋现象,在于人类关系很远的果蝇中发现了同性恋现象,在于人类关系很近的猕猴身上也发现了同性恋现象,在对这些同性恋动物做进一步分析时,发现他们的基因中一些特殊的能决定他们特殊性取向的基因,虽然在人类身上还没有找到公认的影响人类性取向的基因,但是我们可以确定这些动物们的特殊性取向是完全由它们的基因决定的,而人类作为动物进化中的一支,其性取向也应是受到基因的影响的,这类基因将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被人们所发现;另外,科学家对人类自身的一些研究也向人们证明了基因会影响人类的性取向:对同性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如果其中一个人是同性恋,那么另一个人有40-60%的机会成为同性恋者;以卵双生的比率为15-30%.对于不是双胞胎的同性兄弟姐妹来说,这个比率是5-10% .这些数据表明,人类的同性恋性取向与人类的基因存在一定的关系。
对于社会因素对性取向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很多现实社会中的案例中看到,比如某个同性恋者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某些遭遇而对异性者产生很强的厌恶感,从此便只愿意和同**往,渐渐地成为一个彻底的同性恋者。对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者也作了一定的研究,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在母亲强势父亲弱势的家庭中成长的男孩更容易发展成同性恋中的“女性”一方,而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女孩则容易发展成为同性恋中的“男性”一方。从一系列这一类的案例和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看,社会因素是造成同性恋的原因之一。
性取向的改变
关于性取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性取向是不是可以改变的,曾经有一段时间,虽然不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但却仍然认为同性恋是一种不正常状态,这时采取了对同性恋者进行性取向矫正的治疗,这种方法最终导致一些同性恋表面上改变了性取向,但是实质效果却不得而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逐渐放弃了对性取向的矫正,而人为性取向不存在对错之分,性取向可以是多元的。不过从造成性取向的不同原因看,性取向的矫正是有可能的,对于主要是有生理因素造成的同性恋性取向,矫正是不大可能的,而对于主要有社会因素造成的同性恋性取向,矫正则是很有可能的,不过再次只是讨论矫正的可能性,而非应不应该矫正,是否需要矫正最有决定权的是被矫正的主体。
对性取向的认识
人类对于性取向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早期社会里,由于性行为主要被作为繁衍人类的功能而存在,所以只有异性恋这种与繁衍功能一致的性取向被认为是合理的,而其他的性取向由于脱离了繁衍功能而被认为是罪恶的,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同性恋都被认为是罪恶的,被作为一种禁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不断地获得更多的自由,这时候,异性恋以外的性取向终于被人们所接受,人类认识中的性取向不再是一元的,而走向了多元,但这时同性恋仍然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异性恋者们仍然想通过一些方法“矫正”这些同性恋者的性取向,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同性恋者们的不断努力,异性恋以外的性取向才最终被人们作为一种正常的存在接受。性取向多元化被人们接受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追求自由平等过程的一个缩影,而且关于性的思想解放在人类思想的解放过程中往往是一个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