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骨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曲骨穴 曲骨穴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回骨。属任脉。任脉、足厥阴之会。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下动脉闭孔动脉的分支。主治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萎疝气遗尿尿闭等。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用

功效

通利小便、调经止痛

主治病

赤白带下,小便淋沥,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五脏虚弱,虚乏冷极,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子宫内膜炎。===文献===

定位

标准定位

仰卧位。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

仰卧,于腹部中线,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取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刺灸法

直刺0.5~1寸,穴位内为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孕妇禁针。

临床运用

配伍应用

配肾俞、志室、大赫、关元、命门治阳萎、遗精(肾气虚型);配膀胱俞、肾俞、次髎、阴陵泉、蠡沟治阳萎、遗精、癃闭、淋症、阴痒、湿疹、带下(湿热下注);配中极、关元、肾俞治肾虚、遗尿、小便不利;配关元、命门、阴交(针补法或灸)治宫寒不孕、痛经。


附注

别名

尿胞穴,骨端穴,屈骨端穴,回骨穴,耳骨穴。

穴义

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

名解

1)曲骨。曲,隐秘也。骨,肾主之水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会阴穴提供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于天之下部,如隐藏于天部的肾水一般,故名。

2)尿胞穴。尿胞,膀胱腑也。尿胞名意指本穴为膀胱腑水液的聚集之地。本穴与膀胱募穴中极穴相邻,中极穴募集的膀胱尿液主要由本穴提供,故名尿胞。

3)骨端穴。骨,水也。端,顶端也。骨端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湿吸热上行后在本穴达到了天部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会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热而上行,至本穴后则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天部最高点,故名骨端。屈骨端名意与骨端同,屈为亏缺之意,指任脉经气由此开始冷缩下行。

4)回骨穴。回,回来也。骨,水也。回骨名意指任脉下行至会阴穴的经水气化后又回流而上。

5)耳骨穴。耳,肾之主也。骨,水也。耳骨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

6)任脉足厥阴之会。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同时亦有厥阴肝经飘散而至的水湿风气,故为任脉足厥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传于中极穴。

功能作用

收降浊气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曲骨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曲骨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