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园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墨园(1900-1974年)男,汉,浙江平湖人,知名中医肛肠科专家。林氏痔科第十六代传人。幼读私塾,13岁随父林明甫学医,19岁于故乡行医,运用针、药、推拿,兼治内、外、妇、儿各科。1928年移居松江县城,专门从事痔科。1937年迁沪开业。1947年身患椎结核,经治不愈,下肢瘫痪后抱病回乡。在病床上重温医籍,自病自诊,以阳和汤加味,重用附、桂,症状逐渐减轻,卧床年余而愈。

证治经验

家传痔疮结扎药线方

闹羊花15g穿山甲14片川大黄12g黄连6g地榆15g紫花地丁60g金银花60g白茯苓6g木通3g冰片3g乳香30g人参6g没药30g扦扦活15g凤尾草15g黄芩6g黄芪6g甘草3g白芷6g黄柏9g川乌6g草乌6g乌桕叶10个嫩头

药线制法:由蚕茧抽丝纺线后,于大伏天将丝线浸于浓药汁中,日晒夜浸,浸前将药汁煮沸,如此反复,至药汁浸干为止,密贮备用。

调和气血,消炎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痔疮。先使痔疮充分暴露肛外,用前述丝制药线打一圈套住痔疮。另用一尖头骨针将线圈一边抵于痔疮根部,随后在痔疮与肛管皮肤交界处剪一小口,将线圈扣于切口内收紧,退出骨针,扎紧打死结。若痔疮平,先用“引线”(缝针)穿药线,在痔疮根部缝一针,打结予以固定,退去“引线”将药线从两侧底部围绕痔疮结扎方法同上。痔疮呈环状者,先用药线由圆头“引线”从两颗痔疮相连处之底部,粘膜最薄处穿引,将线围绕痔疮从另一侧相连底部粘膜最薄处引出。然后打圈结扎,方法同上。再用同法在原针孔穿引,逐一结扎。从结扎第二颗痔疮起,用双股药线穿引,一股先结扎痔疮,另一股由底向面,将已被结扎的两颗痔疮相连处结扎。再按同法依次将相连痔疮分隔成数颗。痔疮结扎时,切勿扎及肛管皮肤,以免增加肿痛。==个人经历== 林墨园(1900—1974),字富根,平湖新埭镇庄家村(现埭西村9组)人,自幼聪颖,曾在小学读4年书,因家境贫寒,14岁辍学务农。1921年,因其子体弱多病,而家在偏僻乡村,深受缺医少药之苦,乃下决心学习祖传医典,钻研痔瘘专业。他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常常至深夜,埋头苦读,潜心钻研,遇到疑难问题,不管刮风下雨,不辞辛劳去八九里外的新埭镇向医界前辈求教,直到弄懂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学会了治疗痔瘘的要旨,并能治疗其他一般疾病,开始悬壶行医。因为他态度热情,待人诚恳,医德又好,有时为穷苦病人免费诊治,博得当地群众好评。

1932年,林墨园离开家乡,到松江县开办私人诊所,专攻痔瘘。他以中西结合疗法辨证施治,疗效显著,患者称他“妙手回春”,一时名声鹊起,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赞。==宝典由来== 说起林墨园的医学宝典、祖传秘方从何而来,有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在1850年左右农历10月的—天下午,林墨园的曾祖父发现宅旁堆放稻草的水车棚内,有一位衣衫褴楼、身患重病的上了年纪的男子,蜷缩在柴草堆里痛苦地呻吟。老人心地善良,慈善为怀,就把他扶到家中,安排在披屋内住下,供给饮食,服药调理,精心照料,情同亲人。数月后,这位病人身体康复,告别返里,临行前,老人还赠给路费。10年后,这位名叫顾顺荣的四川籍医生衣冠楚楚,手提礼物来到林家拜访林家老人。原来他祖辈是痔瘘世家,自己是走方郎中,精于痔科,因外出遭遇战乱,身患恶性疟疾,形如乞丐,幸蒙林家老人相救,万分感激。为报救命之恩,以祖传痔瘘秘方献给林家。林家老人欣然接受,决心积德行善,治病救人。顾医生言传身教,帮助行医,亲如骨肉,顾医生的秘方系用纯中草药研制而成,配方独特,能消炎止痛,治内痔、外痔、混合痔、脱肛、肛裂、瘘管、结核性化脓痔等各种痔瘘疾病,手术利速,用药精到,伤口愈合快,见效速,可他们治病,仅收一点成本药费。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精湛医术博得人们的广泛赞誉。从此,林氏的痔瘘专科便传了下来,到林墨园已是第四代了。==高尚医德== 1935年初夏,时任宁波市警察局局长的俞济民,患复杂性深度肛瘘,久治不愈, 大来银行经理竺梅仙代表俞氏特地来三请林墨园为俞治病。

第一次来请,林医生听罢竺氏的介绍,得知俞济民是蒋介石外甥,心想一旦治疗难以奏效,说不定会有生命之虞,便婉言谢绝。俞便请美国专家治疗,洋大夫称六个月治好。疗法是用配,但经半月治疗,毫无好转。于是俞氏托竺梅仙第二次来请林医生。林听罢竺的叙述,心想美国专家未能治好,病情一定很复杂,自己也无把握,仍不敢去。俞只好请法国专家治疗。治法除注射配尼西林外,增加提神进补止痛之类的药物。但过了一星期,病情更为恶化,患者痛得难以忍受。竺梅仙于是第三次来请林医生。一见面,竺就说:“林先生,你怕生命危险,我愿以身家担保。你的医技,我相信能够胜任。刘备请诸葛亮,请了三次也出来了。你难道一点面子也不给?”话说到这个地步,林不好再推辞,只好与竺同往宁波俞府。

到达俞府,林医生见患者已处于昏迷状态,两侧臀部明显大小,表面却看不出红肿。林考虑再三,反复分析病情,根据多年来临床实践经验,认为从患者剧痛、已处于昏迷状态来看,应属于深度化脓性肛瘘,脓在深层之中,表面看不出,与平时营养有关系,脂肪层厚,必须开刀。经过和家属认真磋商,最终确定了开刀方案。手术开始,麻药针两支并打,估计瘘疮较深,打算进刀达两节食指深。但一刀进去,达到预定深度时,却不见脓排出。林医生心中一急,头上冒汗,在这关键时刻,他冷静一想,坚信里面有,便将手术刀加深约一公分,用刀一逼,脓终于出来了,一下子排出约半斤,两小时后共排出约一斤。患者从昏迷中醒来,第一句话就问:“医生是啥国家的?”旁人答:“是我们中国的。”患者要求见医生一面,林医生走到俞的面前,俞点了点头,面露微笑,表示感谢。后来,林医生又护理1个月,见俞完全康复,才告辞回家。临别时,俞十分感激,送给林氏金钱、绫罗绸缎,林不要,给以营级军医街头,林也不受,俞只好赠给林氏大型银盾一座和俞氏家谱纪念册一本。从此,林墨园名声大振,不但传遍京沪杭一带,且名闻国外,成为名医。==经历抗战== 1937年日军侵华,抗战爆发。1938年,林医生携眷迁往上海开业,定居于新大沽路。上海和周边省市甚至海外患者,慕名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林医生以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多年来为数以万计的患者解除了痔瘘痛苦,成为上海市中医界最有声望的痔科专家。晚年因劳累过度,体弱多病,在家休养,1974年病逝于上海,享年74岁。==痔科世家== 在林墨园的教育培养和带领下,林家已成为著名的痔科世家。林氏胞弟(1911——1995),建国后在平湖新埭镇地区医院主持中医痔科达30余年。他德才兼备,热情诚恳,博得患者的交口赞誉,1962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名中医”,1995年病故,终年84岁。

林墨园之子林之夏生于1920年,18岁从父学医,专攻痔科,22岁开始行医,32岁在沪组织联合诊所,36岁时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分配至市第四人民医院主持中医痔科,任主任医师。他医术高超,疗效显著,1958年获得中央卫生部颁发的奖状和奖章,曾多次出席全国肛肠病理学术研讨会。1980年,任上海市中医肛肠学会副主任委员,并出任中华全国中医学肛肠学会会长,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1981年,他领导的痔科荣获上海市卫生局二等科技成果奖。现在,他已76岁,办了离休手续。林之夏的女儿林如菊现任上海市杨浦区昆山路地区医院痔科主任医师。林之夏的儿子林重嵩现任上海市中医院痔科办公室主任。

上自林墨园的曾祖,下至林墨园的孙辈,林家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为治愈痔疾、解除患者痛苦而奋斗不息,为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称为“痔科世家”,确实当之无愧。==学术观点== 正值西学东渐之时,林氏主张有选择地汲取西医西药之长, 为己所用,反对墨守陈规。在痔科手术中,不仅采用了西药局部麻醉剂、止血钳、分叶肛门镜等器械,还自行设计制作了一些手术器械。对于祖传的痔疮结扎和肛漏挂线的手术方法,也不断加以改进。如改痔疮套扎为切扎,肛漏挂线为低位肛漏切开,高位肛漏切开配合挂线,从而缩短了疗程,减轻了痛苦,提高了医疗效果,使一些疮形平塌、结扎困难的痔疮和管道曲折复杂的肛漏,得到了根治,为中医痔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林氏痔疮结扎之法,结扎时切口小、失血少,愈后肛门功能无损,无窄小,复发率低。缺点是痔疮大者一次不能扎死,中途仍需紧线或另加线结扎。后改用橡皮筋结扎,虽克服了上述缺点,但对肛门静脉曲张仍不能解决。肛漏挂线初用药线,中途仍需多次紧线。后改用橡皮筋,中途一般不需紧线,且管道割开较快。但愈后经观察,用药线者比用橡皮筋者疤痕及肛门缺口要小。林氏采用的痔漏治法虽不断有所改进,但仍有待完善。

行医技巧

肛漏手术操作 先用探针由外口顺管道探入,用另手食指入肛内,在与探针头垂直处触摸管道自肛缘至肠端都直,寻觅内口,一般均在直肠与肛管交接之处。口大者,探针穿通无阻;口细小者,指端与针尖之间感隔一薄膜,稍稍用力一顶即通。随即沿探针视症情或刀割,或挂线。管道切开即可,毋须取出管壁,以免加深创面。有空腔或窦道者,一并处理;有支管者,依法切挂。管道切开后,修剪切口两端及两侧,均以平坦为度。若挂线,用球头银丝探通漏管法同探针,银丝球端一段用食指由肛内勾出肛外,在球端结一药线,徐徐将银丝送回肛内。同时一手将银丝从外口缓缓退出,针药线一端由内口穿引出外口。然后,将线打圈收紧打结,余线留有适当长度。日后线松给予收紧,直到管口线落。线脱落迟速,视病情而定。欲快线紧,欲慢线松。也可用双股线穿挂,一股松、一股紧,松者备用。

林氏认为,治疗肛漏手术的要领大致有三:

1.寻找肛内成漏之口。肛内成漏之口大小不一,大者如鼻孔,小者似针孔。以指探入肛内,大者凹陷易找;小者难寻,细细辨之,或似粟粒,或如针尖之微凸硬结即是。此乃病之根,根除而病始愈。

2.好肉做“疮”。肛漏切开,创面必须平坦,则易生长愈合。若创面凹凸不平,须将创面修平。凹陷深者,须向肛门内外两端延伸切口,使其平坦为度。

治验举例林氏自谓:1943年曾治一章姓日本买办,患肛漏经西医手术不愈,再请日本名医手术,又不愈,由友人介绍来诊。经检查漏管已切除,无其它病患可见,唯独创面不愈凹陷较深,乃告知仍需手术。章某住入医院后,邀去医院为其手术。手术之时,有两名日本医生在旁观之。术毕,日人疑问曰“未见治有新病,汝仅切割未病,何也?”对曰:“人坠于井,井陡何以起?此谓好肉做‘疮’。”日人翘双手拇指,频频颔首称赞,以示钦佩而去。

3.内漏忌刀。内漏者两口均生于肛内肠壁,管道或纵或横,甚或盘肛。肠壁娇嫩,脉络丰茂,气血充盈。直肠末端,筋肉四围,括约排泄。刀割易损筋伤,轻者血流如注不止;重者肛门开阖失司。肛门弹丸之地,处理操作不便,止血不易,故切切忌之。盖宜挂线以代刀割,边割边长,缓缓图之为宜。

林氏治疗痔漏,以手术根治为主。他认为长期痔血、肛漏,均能损本伤元。患有虚痨之证者,更有折寿丧身之害。故极力主张以手术堵其下漏,再配合适当的调理恢复其本元。治疗期间他反对忌口,主张加强饮食营养,保持精神乐观,禁忌房事,使精神振作,气调和,有利于创口愈合和身体康复。他对术后换药极为重视,认为治疗的成败取决于七分手术三分换药。如察创口愈合疾徐,分泌物多少,与治疗时间长短是否相符,不符即为存有隐患之象,须及时检查处理。

林氏又指出:肛漏皆肛痈脓出久不敛口所成。凡疮疖痈疽初起皆以消为贵,惟独肛痈初起以托为贵。用清热解毒除湿之剂内服外敷,能消者实属罕见。消者,日后又多复发。用西药抗菌素强压,用之易成僵块,欲消不能,拖延时日。日后肿块复发,症势更甚,仍以脓出告终。初起即托,使早日聚毒成脓外泄。脓出越早,病损越小。判断肛痈成脓与否,以其胀痛轻重,发热天数为要,观察皮肤变化次之。深部脓肿尤为如此。胀痛骤剧,入夜更甚;发热一二日,昼夜不减反增,局部皮肤或红肿(部位浅),或不红肿(部位深),脓已成矣。脓成即放,以免扩张。肛痈脓出,绝大部分成漏。但不宜急于手术,须待其肿退、块消、管成,方宜手术。因为,局部脓虽出,但其腔未收缩局限,手术则创伤大;再则病势未定,过早手术愈后有复发之虞。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林墨园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林墨园》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