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通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川木通.jpg

木通即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其性寒,味淡、苦,具有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的功效,可治疗水肿淋证口疮经闭乳少,关节痹痛等病证。

药性

淡、苦,寒。归心、肺、小肠、膀胱经。

功效

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

应用

1、热淋涩痛,水肿。本品能利水消肿,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下行从小便排出。治疗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常与车前子、木通等配用;用于水肿,则配以猪苓桑白皮等同用。

2、口舌生疮,心烦尿赤。本品能上清心经之火,下泄小肠之热。常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下肠而致的心烦尿赤等症,多与生地黄甘草竹叶等配用。

3、经闭乳少。本品通经下乳。用治血瘀经闭,配红花桃仁丹参等同用;若用治乳汁短少或不通,可与王不留行穿山甲等同用;本品还能利血脉,通关节,配桑枝薏以仁等同用,治疗湿热痹痛。

用量用法

煎服,3~6g。

使用注意

川木通比关木通毒性较小,但也不宜久服,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忌服,内无湿热者、儿童与年老体弱者慎用。

炮制

除去粗皮,晒干,或趁鲜切薄片,晒干。

鉴别

木通:藤茎圆柱形,稍扭曲,直径0.2~0.5cm。表面灰棕色,有光泽,有浅的纵纹,皮孔圆形或横向长圆形,突起,直径约1mm;有枝。质坚脆,较易折断,横断面较平整,皮部薄易剥离,木部灰白色,导管孔排列紧密而无规则,射线细,不明显,中央髓圆形,明显。气微,味淡而微辛。

三叶木通:藤茎圆柱形,扭曲,直径0.2~1.5cm。表面灰色、灰棕色或暗棕色,颜色不均匀,极粗糙,有许多不规则纵裂纹及横裂纹,有时附生灰绿色苔藓,皮孔圆形或横向长圆形,突起,棕色,不明显,直径1~2mm;有枝痕。皮部易与木部剥离,去皮处表面棕黄色,射线处有深棕色纵沟。质坚韧,难折断,断面木部黄白色,导管孔细密,排列不规。

白木通藤茎直径5~8m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有不规则纵沟纹;有枝痕。质坚韧,难折断,断面木部淡黄色,导管细密,排列不规则,射线约13条,浅黄色放射状,髓类圆形。气微,味徽苦。

木通鉴别.png

附方

1、治小儿心热(小肠有火,便涩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疮,咬牙口渴):生地黄甘草(生)、木通各等分。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

2、治尿血:木通、牛膝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黄柏、甘草。同煎服。(《本草经疏》)

3、治水气,小便涩,身体虚肿:乌臼皮二两,木通一两(锉),槟榔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钱。(《圣惠方》)

4、治涌水、肠鸣腹大:木通(锉)三两,桑根白皮(锉,炒)、石韦(去毛)、赤茯苓(去黑皮)、防己泽泻各一两半,大腹(炮)四枚。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如入行五里再服。(《圣济总录通草饮

5、治喉痹,心胸气闷,咽喉妨塞不通:木通二两(锉),赤茯苓二两,羚羊角屑一两半,川升麻一两半,马蔺根一两,川大黄一两半(锉碎,微炒),川芒硝二两,前胡二两(去芦头),桑根白皮二两(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木通散

6、治妇人经闭及月事不调:木通、牛膝、生地黄延胡索。同煎服。(《本草经疏》)

7、治产后乳汁不下:木通、钟乳各一两,漏芦(去芦头)二两,栝楼根,甘草各一两。上五味,捣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黍米一撮同煎,候米熟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木通汤

别名

附支(《本经》),丁翁(《吴普本草》),丁父(《广雅》),葍藤(《本草经集注》),王翁、万年、万年藤(《药性论》),燕蕧、乌蕧(《唐本草》)。

来源

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木通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木通》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