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椎椎体骨折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疾病名称枢椎椎体骨折

药物疗法石膏固定;牵引复位;入路及术式手术;后路融合术  

治疗措施

枢椎椎体骨折的治疗仍应以保守治疗为主,根据每个患者的独特的损伤机制,采取不同的治疗。对无神经损害,无明显移位的患者行石膏固定;有移位的患者行牵引复位,注意事项同第二节治疗。对屈曲加牵张暴力所致损伤的患者,牵引可能造成移位加重或过牵,需改用Halo支架固定,并在影像学监视下略作加压,对伴有神经损害的患者,可先行牵引复位,密切观察,同时多种的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移位情况和脊髓受压情况,如能复位,症状改善,可继续维持牵引。如症状无改善或症状改善后停滞,则根据影像学检查显示脊髓压迫的部位选择手术的入路及术式。对Ⅱ型骨折不能复位者,为防止长期的不稳、畸形融合和退变性寰枢关节炎也可考虑行后路融合手术。  

基本概述

枢椎椎体骨折的报道不多,实际上这种损伤并非不常见,只是散在于Hangman骨折和齿状突骨折的报道中。一些不典型的Hangman骨折的报道实际上是枢椎椎体骨折,而Anderson-D'Alonzo分类的Ⅲ型齿状突骨折从其定义上就是枢椎椎体骨折,而非齿状突骨折。  

诊断方法

诊断需根据准确、详尽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研究,确定某一患者暴力作用点、损伤机制,了解枢椎椎体骨折及周围骨骼软组织损伤情况的全面信息。  

发病机理

枢椎椎体骨折的部位如图1所示,位于齿状突基底部和双侧椎弓根之间,按照骨折的形态,可分为三型:Ⅰ型:骨折线呈冠状排列的垂直的枢椎椎体骨折,其机制包括:(1)比引起一个Hangman骨折的暴力略少伸展,并伴一个小的轴向载荷的暴力作用引起枢椎体部背侧部位的垂直骨折;(2)主要的轴向压缩载荷加伸展暴力作用于额顶部,引起椎体背侧部位的垂直骨折加C23椎间盘前部断裂,C2椎体前下缘撕脱骨折,伴C1和C2大部椎体的过伸;(3)屈曲暴力加轴向载荷作用于枕顶部,引起C2椎体背侧垂直骨折,椎间盘断裂,C2复合体寰椎和枢椎大部分椎体)前移和前纵韧带撕裂;(4)屈曲加牵张暴力可引起枢椎椎体后部骨折,椎间盘部分断裂和C2复合体屈曲;(5)一个急性过伸和旋转的暴力,因Schneider等曾简短地描述了1例类似的骨折,是因绞索套的绳结放置于耳下位置而发生的。Ⅱ型:骨折线呈矢状方向的垂直枢椎骨折,即枢椎侧块骨折或枢椎上关节突骨折,其损伤机制是轴向压缩和侧屈暴力通过枕骨传导到寰椎侧块再传递到枢椎侧块,引起压缩性骨折。Ⅲ型:骨折线呈水平方向的枢椎体部骨折,即齿状突Ⅲ型骨折,此处不作赘述。  

临床表现

枢椎椎体骨折的临床表现特点依骨折类型有所不同,Ⅰ型骨折的患者伴随神经损害的概率较高。因枢椎椎体前半部分连同寰椎向前移位,而枢椎椎体后侧骨折碎片仍留在原位,从而造成脊髓受压的危险,但也有神经功能完整仅有颈部剧烈疼痛主诉的报道。Ⅱ型骨折的患者一般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仅有局部症状,颈部疼痛、僵硬。  

辅助检查

普通X线检查中,颈椎侧位片和矢状面断层对Ⅰ型骨折的诊断非常有用。侧位片可显示骨折线通过枢椎椎体背侧,椎体的前方大部分和寰椎一道向前移位,并伴屈曲或伸展的成角畸形,而其椎体后、下部位仍在原处,位于C3椎体上方的正常位置,断层以片可清楚显示骨折线及骨折块移位的情况。开口位片和冠状面的断层片对Ⅱ型骨折的诊断非常有价值,可显示枢椎侧块塌陷、寰椎侧块进入枢椎上关节面。Ⅲ型骨折见本章第一节。

CT尤其是CT三维重建对了解骨折的全面信息非常重要。MRI对软组织的良好分辨率使其在脊髓损伤中使用广泛;同样,在枢椎椎体骨折患者中,MRI可清楚显示脊髓损伤和受压的情况。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枢椎椎体骨折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枢椎椎体骨折》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