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果槲寄生
柄果槲寄生为桑寄生科灌木植物,高0.5-0.7米,茎圆柱状。寄生于锥栗属、柯属或樟树等植物上。国内外均有分布。植物的带叶茎枝可供药用,全年均可采,扎成束,晾干。具有祛风湿,补肝肾,活血止痛,安胎,下乳等功效。
植物描述
形态特征
灌木,高0.5-0.7米;茎圆柱状,枝交叉对生或二歧地分枝,小枝披散或悬垂,节间长4-6厘米,粗约1毫米。叶对生,薄革质,披针形或镰刀形,稀长卵形,长4.5-7(-8)厘米,宽1-2(-2.5) 厘米,顶端渐尖或近急尖,下半部渐狭;基出脉5-7条;叶柄短。扇形聚伞花序,1-3个腋生或顶生,总花梗长2-5毫米;总苞舟形,长约2毫米,具花3-5朵;花排列成一行,中央1-3朵为雌花,侧生的为雄花;雄花:花蕾时卵球形,长约1.5毫米,萼片4枚,三角形;花药圆形,贴生于萼片下半部;雌花:花蕾时椭圆状,长2.5-3毫米,花托长约2毫米,下半部渐狭;萼片4枚,三角形,长约0.5毫米;柱头乳头状。果黄绿色,长7-8毫米,上半部倒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径约4毫米,下半部骤狭呈柄状,长2-4毫米,果皮平滑。花果期4-12月。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200-1200(-16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锥栗属、柯属或樟树等植物上。
地理分布
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广东、江西(寻乌)、福建、台湾。泰国北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化学成分
从中分离得到β-香树脂醇(β-amyrin),羽扇豆醇(lupeol),菜油甾醉(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香树脂酸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yl acetate),β-香树脂酮(β-amyrenone),羽扇烯酮(lupenone),白桦脂酸(betu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菜油甾醇葡萄糖甙(campesteryl glucoside),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 glucoside),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glucoside);高圣草酚(homoeriodictyol),柚皮素(naringenin),3’-甲基鼠李素-3-葡萄糖甙(rhamnazin-3-glucoside),高圣草酚-7-葡萄糖甙(homoe-rlodictyol-7-glucoside);二十七烷(heptacosane),二十八烷(octacosane),二十九烷(nonacosane),二十四烷醇(tetracosanol),二十六烷醇(hexacosanol),二十八烷醇(octacosanol),二十烷醒(triacontanol);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二十二酸(behenic acid),正二十三酸(n-tri-cosanoic acid),二十四酸(lignoceric acid),二十五酸(pentacosanoicacid),二十六酸(cerotic acid)和二十八酸(octacosanoic acid)。
药用价值
中药名称
药名 柄果槲寄生《福建植物志》
汉语拼音 bing guo hu ji sheng
别名 有柄槲寄生、桂花寄生、油桐寄生《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寄生茶(广西),刀叶槲寄生(台湾)。
药材基源
为桑寄生科植物柄果槲寄生Viscum multinerve (Hayata) Hayata的带叶茎枝。
中药药性
【性味归经】味辛;微苦;性平。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祛风湿;补肝肾;活血止痛;安胎;下乳。主治风湿痹痛;腰腿痛;跌打损伤;高血压;胎动不安;乳汁不下。
【各家论述】《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祛风除湿。用于跌打,骨折,腰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药方选录
1.治肾虚腰痛:柄果槲寄生、女贞树寄生、五指毛寄生各15~30g,猪脊骨200g。加水800ml,分2次服,每日剂。
2.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柄果槲寄生、桑树寄生、半枫荷寄生、松寄生各15g,狗胫骨30g。加水300ml,分2次服,每日剂。
3.治高血压病,头晕,头痛:柄果槲寄生30g,桑树寄生15g,夏枯草10g。水煎代茶频饮。
4.治妊娠中期,胎动不安:柄果槲寄生15g,杜仲树寄生12g,枸杞根10g。水煎代茶频饮。
5.治产后乳汁不下:柄果槲寄生、木馒头寄生、黄豆(炒)各15~30g,黄花倒水莲30g,猪蹄1~2只。慢火水煎,分2次服。喝汤吃黄豆及猪蹄,连服5~7剂。(1-5方出自《药用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