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头晕.jpg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头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最常见于发热性疾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颅脑外伤综合症、神经症等。此外,还见于贫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药物中毒尿毒症哮喘等。属中医“眩晕”范畴。

病因

西医病因

1、神经系统病变

如脑缺血病变、小脑病变、脑部病变、脑外伤、某些类型的癫痫等。此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某些神经症的病人也会常常感到头晕。

2、耳部疾病

如耳内疾病影响到平衡而引起头晕。

3、内科疾病

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各种心脑血管病、贫血、感染、中毒、低血糖等。

4、感冒

有时感冒可能会附带有头晕的症状。

5、颈椎骨退化

由于长期姿势或睡姿不良,造成颈椎增生、变形、退化,颈部肌肉扯紧,动脉供血受阻使脑供血不足,是头晕的主要原因,常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发凉,有沉重感。

6、贫血

如有头晕伴有乏力、面色苍白的表现,应考虑贫血的可能性。健康状态下,老年人体内造血组织的存在量以及造血质量已经有所下降,红细胞本身的老化,使其对铁的利用率大不如前。因此,老年人如果不注重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均可继发贫血。

7、血粘度高

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容易发生疲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其中造成高血脂的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素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患者大量吃高脂肪、胆固醇的食物,而又不爱运动。目前该类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8、脑动脉硬化病

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失眠耳鸣、情绪不稳、健忘、四肢发麻。脑动脉硬化使脑血管内径变小,脑内血流下降,产生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

9、心脏病

冠心病早期,症状尚轻,有人可能没有胸闷、心悸、气短等显著不适,只感觉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精神不易集中、耳鸣或健忘等。此时发生头晕的原因主要是心脏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管腔变细变窄,使心脏缺血缺氧。而心脏供血不足,可以造成供血不足,引起头晕。

10、失眠

临床统计显示,失眠引起的偏头痛患者比率约为65%,对于该类型的患者群体,在医学上面,采用纯中药制剂马来眠西药谷维素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较为显著理想的疗效。

中医病因认识

1.情志内伤

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4.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劳倦过度,气血衰少,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预防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质差者可提高身体素质,体胖者可增强气血运行,加速排泄水湿痰饮。

2、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宜食用烟、酒、浓茶、咖啡、韭菜、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

3、冬瓜、萝卜、芋艿、慈菇、地栗、赤小豆、米仁具有化痰结、利水湿的作用,可以选作辅助治疗。

4、不要过多饮水,注意异体蛋白的摄入,如鱼、虾、蛋、蟹、乳等。

5、发作期宜卧床休息,防止起立跌倒受伤。减少头部转动。

6、卧室光线宜昏暗,环境要安静。

注意事项

保持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

常见症状

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

临床检查

对头晕的病人,应详细了解病史和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时应做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并适当选做脑脊液检查、头颅或颈椎 X射线摄影、心电图、脑电图及颅脑CT扫描等以查出病因。

诊断鉴别

持续性头晕

一般普通急性头晕,最多维持一至两个星期左右便消失,若维持一个月以上就是持续性头晕。可由脑部疾病,贫血,全身性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引起。

间歇性头晕

经常间歇性头晕一般是由低血压或高血压引起,年青人一般是由低血压引起,另外颈椎病也可以引起头晕。

病情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严重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这些症状主要因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

紧张性头晕

是指精神一紧张就会头晕,越紧张,头晕越厉害。一紧张就头晕,心理稍微调节不好就会出现,如果出现后努力调节,有时会有好转。

眼源性眩晕

非运动错觉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不稳感,用眼过度时加重,闭眼休息后减轻。眩晕持续时间较短,睁眼看外界运动的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复视。视力、眼底、眼肌功能检查常有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表现。

晕血

晕血症又叫“血液恐怖症”,是指病人由于见到血液而产生的晕厥现象,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而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血压降低,脉搏细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

并发症

根据不同病因可能有不同并发症。

治疗

西医治疗

根据病因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

·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定志。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若见阴虚较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选生地麦冬玄参何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若肝阳化火,肝火亢盛,表现为眩晕、头痛较甚,耳鸣、耳聋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用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眩晕剧烈,呕恶,手足麻木或肌肉困动者,有肝阳化风之势,尤其对中年以上者要注意是否有引发中风病的可能,应及时治疗,可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熄风之力。

·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

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柴胡、甘草疏肝清热调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全方清肝泻火利湿,清中有养,泻中有补。若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琥珀,清肝热且安神。肝火化风,肝风内动,肢体麻木、颤震,欲发中风病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痰浊上蒙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中二陈汤理气调中,燥湿祛痰;配白术补脾除湿,天麻养肝熄风;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调和诸药。头晕头胀,多寐,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醒脾化湿开窍;呕吐频繁,加代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呕;脘闷、纳呆、腹胀者,加厚朴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健脾;耳鸣、重听者,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等通阳开窍。

痰浊郁而化热,痰火上犯清窍,表现为眩晕,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若素体阳虚,痰从寒化,痰饮内停,上犯清窍者,用苓桂术甘汤泽泻汤温化痰饮。

·瘀血阻窍

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

方中用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麝香芳香走窜,开窍散结止痛,老葱散结通阳,二者共呈开窍通阳之功;黄酒辛窜,以助血行;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配合活血化瘀、通阳散结开窍之品,以防耗伤气血。全方共呈活血化瘀、通窍活络之功。若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证者,重用黄芪,以补气固表,益气行血;若兼有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若天气变化加重,或当风而发,可重用川芎,加防风白芷、荆芥穗、天麻等理气祛风之晶。

·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觥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

方中黄芪人参白术当归健脾益气生血;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其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养心安神之功效。若气虚卫阳不固,自汗时出,易于感冒,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脾虚湿盛,泄泻或便溏者,加薏苡仁、泽泻、炒扁豆,当归炒用健脾利水;气损及阳,兼见畏寒肢冷,腹中冷痛等阳虚症状,加桂枝、干姜温中散寒;血虚较甚,面色无华,加熟地阿胶紫河车粉(冲服)等养血补血,并重用参芪以补气生血。

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表现时时眩晕,气短乏力,纳差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肝肾阴虚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色恩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左归丸

方中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鹿角霜助肾气,三者生精补髓,牛膝强肾益精,引药入肾;龟板胶滋阴降火,补肾壮骨。全方共呈滋补肝肾,养阴填精之功效。若阴虚生内热,表现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脉弦细数者,可加炙鳖甲知母青蒿等滋阴清热;心肾不交,失眠、多梦、健忘者,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若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可加清肝、平肝、镇肝之晶,如龙胆草柴胡天麻等。

护理

保持心情开朗愉悦,饮食有节,注意养生保护阴精,有助于预防本病。

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光线柔和。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可配合食疗,加强营养。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重症病人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饮食适宜

1、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尤其是深色蔬菜;

2、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类等;

3. 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

4、宜吃钙含量丰富食物;

5、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饮食禁忌

1、控制热能,控制主食及脂肪摄入量,尽量少吃或不吃糖果点心、甜饮料、油炸食品等高热能食品;

2、减少烹调用盐量,尽量少吃酱菜等盐腌类食品。

3、少吃肥肉及各种动物性油脂,控制动物脑子、鱼籽等高胆固醇食物;

4、忌饮酒过量。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头晕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头晕》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