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毛虫皮炎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虫皮炎是指由于毛虫的毒毛刺伤皮肤后由毒毛释出的毒液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炎性反应。在国内,常见的致病毛虫有桑毛虫、松毛虫及刺毛虫。  

治疗

可用透明胶纸及胶布粘去皮损处的毒毛,反复多次进行。局部外搽1%薄荷或酚炉甘石洗剂,亦可用马齿苋捣烂敷于患处,可消炎止痒皮疹广泛瘙痒剧烈者给予抗组胺药或清热解毒中草药。避免用热水烫洗。出现全身症状者可斟情使用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  

病因

桑毛虫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蛾四个时期,卵孵出幼虫后,蜕皮结茧成蛹,幼虫经5~7龄,每龄3~7d始结茧成蛹,经9~10 d化为蛾,交配后产卵于树叶背面,结成团块,1只雌蛾可产卵150~600粒。老熟的幼虫全身有32个黑斑,每个黑斑上均有毛瘤和毒毛,1只老熟的幼虫全身有毒毛200~300万根,在结茧成蛹时,毒毛可粘在茧丝上或脱在蛹内,因此接触它的毒壳和蜕皮亦能引起发病。  

症状

桑毛虫是桑毒蛾的幼虫,又称金毛虫、狗毛虫、桑毒蛾、纹白毒蛾,亦有群众称全毛虫,它的毒毛刺入皮肤引起的皮肤损害称桑毛虫皮炎。桑毛虫属于鳞翅目、毒蛾科的Euproctis属,在这一属中还有柿黄毒蛾、茶毒蛾等。这种昆虫分布于欧亚各地,我国的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广东、贵州、四川等蚕桑及果园地区多见。它除侵害桑树外,也危害杨树、桃树、梨树、苹果树,不仅危害桑林果园,并能使家蚕中毒患黑斑病。1972年~8月上海郊区曾发生过一次大流行,数以万计的人受害,与当时天气干旱、大风、天气炎热以及人们穿着单薄、树下乘凉和室外活动有密切关系。  

诊断

在流行地区根据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等特点一般不难诊断。若用透明胶纸在皮损处粘取,在显微镜下可发现毒毛。 本病要和刺蛾或苔蛾幼虫皮炎鉴别,后者症状较重,局部可灼痛红肿起疱。  

并发症

毒毛刺入皮肤后数小时(短者可10多分钟、长者12h)后局部皮肤剧痒,随即出现绿豆大至黄豆大鲜红色水肿红斑风团,中央可见一深红色或黑色似针尖小点,好似虫叮咬的吸吮点,少数可表现为丘疱疹及风团,皮疹数目可从几个或数百个,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多发生于颈、肩、上胸、背、上肢屈侧等露出部位,皮疹疏散分布。若暴露在桑毛虫环境内时间较长,皮疹亦可密集成簇,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灼热感,尤以夜间为甚,约经1周左右皮疹逐渐消退,如反复接触毒毛或经常搔抓,病程可达2~3周以上。毒毛若侵入眼部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侵入鼻腔或吸入可引起支气管炎哮喘,偶有低热或其它全身症状出现。  

预防

以灭虫和加强个人防护为主。 1.每年~10月在桑毛虫盛发期要诱杀成蛾,摘除卵块。用敌百虫喷洒杀死幼虫。亦可喷洒桑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使桑毛虫死亡,有效率达90%以上。及早消灭越冬早春幼虫。 2.加强个人防护,在流行区劳动要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和袖口,戴上帽子,颈部围好毛巾,戴风镜及口罩。夏天不要在有桑毛虫的树荫下及下风口纳凉、晒衣服、被褥及尿布。遇有大风时将迎面的门窗关闭,防止毒毛侵入。 3.保护桑毛虫的天敌——寄生蜂、寄生蝇。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桑毛虫皮炎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桑毛虫皮炎》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