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粘病毒科
中文名称
正粘病毒科
英文名称
Orthomyxoviridae
分类类型
科
正粘病毒科成员
正粘病毒科基本特性
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为球形或椭圆形,直径80-120nm,有包膜。病毒包膜主要由基质蛋白(M1)、双层脂质膜、糖蛋白突起组成。糖蛋白突起长10-12nm,分为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两种,另外在甲型流感病毒的包膜中还有少量的离子通道蛋白,又称为M2蛋白。乙型流感病毒的短突起为NB蛋白而没有M2短突起。病毒核心含有螺旋化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它由核衣壳蛋白(NP)3种聚合酶蛋白(PB1、PB2、PA)以及分节段负链单链RNA基因组构成。病毒核心中有130-200个分子的非结构蛋白NS2与基质蛋白连接在一起。
病毒核酸为6-8个片断的负链RNA,单链线状,每个片断的长度在900-2350nt之间,总长度约10.0-13.6kb。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包括8个负链RNA节段,丙型流感病毒仅有7个负链RNA节段,丙型流感病毒缺少神经氨酸酶(NA)基因。在8个负链RNA节段的3’端有12个保守的核酸序列,3’HO-UCGUUUUCGUCG-,5’端有13个保守的核苷酸序列,-GGAACAAAGAUGA ppp5’,,这些序列具有转录启动子的活性。就甲型流感病毒而言,8个负链RNA节段编码10种蛋白,分别为PA、PB1、PB2、NP、HA、NA、M1、M2、NS1和NS2。
流感病毒包膜上的HA是一种吸附蛋白,有15种亚型,其大球形区的顶端可以结合细胞受体的唾液酸残基,与病毒的吸附和侵入有关。病毒经HA结合细胞受体而吸附在细胞表面后,随即由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进入有被小窝(coated pit)中,由有被小窝再进一步内化形成有被小泡(coated vesicle),最后包含病毒的有被小泡生成内体,并结合溶酶体而形成内体性溶酶体,内体性溶酶体中的酸性pH能激发流感病毒粒子产生脱壳,并允许其RNP进入胞质中,再由胞质转移到细胞核。由于流感病毒RNA节段的转录和复制均发生在宿主细胞核中,病毒基因组转录和复制之前,RNP必需进入到细胞核内。
流感病毒聚合酶蛋白由PB1、PB2和PA三种P蛋白构成。3种P蛋白在胞质中合成后形成复合体,再转运到细胞核中,参与mRNA转录和其基因组的复制,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编码的3种P蛋白与甲型流感病毒编码的P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有较大的相同性。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HA)是包膜上的一种突起蛋白,因其能够特异性地吸附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糖蛋白受体(sialic glycoprotein receptor),引起红细胞凝集而得名,它由RNA4编码。NA是流感病毒的另一种包膜糖蛋白突起,具有亚型特异性,共有9个亚型,它能够催化唾液酸或N-乙酰神经氨酸与D-半乳糖或半乳糖胺相连的α-酮基水解。NA蛋白由RNA6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