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骨摘除术
小的死骨往往能逐渐液化成为脓液,或随脓液排至体外或软组织内。但较大的死骨则不能排出,存留在骨腔内成为异物,是造成感染持续不愈的根源,必须手术取出。术前X线片症明死骨存在,已经完全与周围组织分离,其周围有足够的新骨包壳形成,估计术后在保护下不会发生病理骨折时,才可施行手术。
术前准备
1.术前应用抗生素1~2周,以控制感染。最好先做脓液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全身情况不佳的应加以改善。局部急性炎症应使之完全消退。
2.手术范围大的,应准备一定量的血液,以供术中应用。
3.常规术前摄患骨正、侧位X线片检查死骨、死腔及新骨的情况,以正确决定手术的时机和显露途径。必要时应继层摄片或作窦道造影供判断参考。
4.术前皮肤准备必须准备,以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不能因为是感染伤口而忽略。
5.如合并病理骨折,必须治疗至骨折基本愈合,估计取出死骨后能有足够的骨痂支持时方能手术。
麻醉
下肢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上肢用臂丛麻醉或全麻。幼儿不合作者用全麻。
手术步骤
1.体位、切口 体位随切口而定。四肢手术用充气止血带。切口的设计,应根据X线片所显示死骨的位置,选择最直接的、对组织损伤小的途径。如沿窦道进入,一般均可到达病灶;若窦道位于重要神经、血管的周围,或距离病灶太远,则应考虑另选比较安全、直接的途径。
2.显露病灶 如计划沿窦道进入病灶,可先用探针了解窦道方向并以此作为引导。然后,根据需要长度切开皮肤,并切除窦道及瘢痕组织。再将软组织分离,直达骨面。切开骨膜,稍向两侧剥离(不可过广,以免影响骨血运),即可显露病灶[。
3.清除病灶 病骨可见骨壳粗糙不平,有多个骨瘘孔,按局部及X线片指示的定位寻觅死骨。对不能摘出的死骨,应凿除其周围少量骨质,扩大开口,以便将死骨用腐骨钳夹住后取出。彻底括除骨腔内、窦道内坏死组织和炎性肉芽,彻底清除脓液,送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测定,反复用灭菌盐水冲洗骨腔和伤口。然后,放松止血带,彻底止血。
4.伤口处理 残留骨腔浅而小,血运较好者,如病灶清除彻底,可放入抗菌药物后一期缝合,或置入凡士林纱布引流,松松缝合切口两端。如残留骨腔较大,则需进一步作闭式灌洗、负压引流疗法、碟形术或骨腔填充术。
术中注意事项
1.窦道周围瘢痕较多,局部解剖关节不易辨清,术中必须防止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
2.慢性骨髓炎手术出血较多,因此,最好能在止血带下进行手术。术中输血、输液等预防休克的措施也不可忽略。
3.摘除死骨必须彻底,必要时可在术中摄片检查,瘢痕组织应尽量予以切除,尽量不用丝线结扎止血,减少异物存留,深层组织用铬制肠缝合,才能保症手术成功。
术后处理
1.继续应用抗生素至体温正常后1~2周。缝线于术后10~14日拆除。
2.抬高病肢,局部石膏或牵引制动(尤其是负重骨骼),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
3.术后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和局部体征,如体温持续不降,或切口又出现红肿,须穿刺检查或拆除部分缝线检查和处理。
4.开放引流者,如引流物很少,伤口洁净,肉芽新鲜,可延期缝合或游离皮片移植,消灭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