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性皮肤结核
治疗方案
合理使用异烟肼等抗结核药。局部手术疗法用于较小局限孤立病损,全部切除后,再外敷消毒药或用紫外线照射等。
疾病别名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疾病概述
瘰疬性皮肤结核是由淋巴结或骨关节结核侵入皮肤而继发的皮肤结核。本病多发生在儿童或青年时期,尤多见于青年女性。为皮肤下方的淋巴结、骨或关节等的结核病灶,直接扩展或经淋巴道蔓延至皮肤而发病。
疾病描述
本病又称为液化性皮肤结核或皮肤腺病。
症状体征
本病患者大多数先有淋巴结核,而后波及皮肤而发病。好发部位以颈部两侧及胸上部最为多见,其次为腋下、腹股沟等处,四肢、颜面等亦偶有发现。
损害初起时为皮下发生数个结节,黄豆大至白果大,质地坚硬,无自发痛及压痛,与皮肤不粘连,有活动性,其上的皮肤颜色正常。数月后,皮下结节的数目逐渐增多,各个结节又渐渐增大,由于结节本身炎症的影响,结节可互相粘连融合成块,高出皮面。当结节扩大后,炎症波及皮肤,与结节粘连,皮肤变成青红色,可有少许鳞屑。以后结节发生干酪性坏死,中心软化,皮肤呈深红色,随后变薄、溃破,最后形成瘘管,含有干酪样物质的稀薄脓液自瘘管中不断地排出。附近肿大的淋巴结又渐渐增大、软化、坏死,形成新的瘘管。先后不断发生,形成多发性瘘管。瘘管开口往往不大,但其下面溃疡却又广又深,瘘管可在皮下互相沟通。瘘管上方的皮肤呈青红色,有时皮肤坏死,构成较大的溃疡。溃疡的边缘为紫红色,形态不规则呈潜行性,质软,有明显的触痛。溃疡基底较深,表面为不新鲜的肉芽组织,淡红色,高低不平,有稀薄脓液渗出,有时混有少许血液,溃疡愈合时,留有凹凸不平的索条状瘢痕,由于瘢痕挛缩,可造成畸形或影响功能。如颈部瘢痕挛缩,可使头部运动障碍,腋部瘢痕可使上肢活动障碍等。
经过慢性,常缠绵多年不愈,患者虽一般健康状况不佳,但无全身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常为阳性。由骨、关节结核波及皮肤所致的瘰疬性皮肤结核多见于儿童,常发生于臀部。
瘰疬性树胶肿为散在性的皮下结核性硬结,甚似瘰疬性皮肤结核,但不一定能完全证实患者有淋巴结核、骨或关节结核等病灶。有人认为系结核杆菌直接接种所引起。本病好发于机体抵抗力低的人,特别是儿童。结节常发生于四肢,经过慢性,并破溃成顽固的溃疡。溃疡边缘柔软,潜行性,紫红色溃疡中有脓液、坏死组织及结核杆菌。结核性淋巴管炎多发生于成人,发病前患者常有手足结核杆菌感染史,以后,在前臂或下腿发生结核性淋巴管炎。淋巴管变粗变硬,并沿淋巴管发生一连串的结节,白果大至鸡蛋大,皮肤表面呈紫红色。以后结节软化、破溃形成溃疡,排出干酪样脓汁。愈后留有色素沉着的瘢痕。亦有因淋巴管毁坏而发生象皮病者。溃疡中可发现结核杆菌。
瘘管性皮下结核为发生于30~50岁成年人肛门周围的慢性瘘管。多数病例可累及直肠使肛门狭窄,并可累及阴囊。Simon认为本病与瘰疬性皮肤结核有关,用异烟肼治疗有效。
病理生理
表皮棘层肥厚,细胞水肿,有空泡形成,基层细胞内色素增加。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有结核性浸润或结核样浸润,有明显的干酪样坏死,可查见结核杆菌。真皮中、上部毛细血管扩张,有弥漫性的淋巴细胞浸润,可见郎罕巨细胞。胶原纤维肿胀、变性,有明显水肿。
表皮及真皮上部常破溃形成溃疡。如有继发感染,真皮上部常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有脓疡形成,并可查到化脓球菌。愈合时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而形成瘢痕。
诊断检查
根据患者淋巴结核或骨关节结核向皮肤穿破而形成的溃疡及瘘管,慢性经过等特点,诊断不难。但临床上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放线菌病 患部坚硬,为一片大而深的浸润块,破溃后流出带有“硫磺色颗粒”的脓液,厌氧培养阳性。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细胞浸润,可找到菌丝集团。
(2)梅毒性树胶肿 病程发展较快,质硬如软骨,常破溃形成梅毒性溃疡,边缘呈凿状,但不形成瘘管,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病理改变为梅毒性肉芽肿伴有闭塞性血管内膜炎。
(3)化脓性汗腺炎 为腋窝部红色疼痛性结节,破溃后形成瘘管。病理组织学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无结核样浸润,可找到化脓球菌。
(4)孢子丝菌病 孤立的结节或溃疡沿淋巴管成串状排列,脓液培养为申克氏孢子丝菌。
特别提示
瘰疬性皮肤结核属中医“瘰疬”范畴,亦类似“蟠蛇疬”、“鼠疮”、“老鼠串”。日久溃疡成脓,耗伤气血阴津,以及阴血亏虚,阴毒流窜,皮下穿凿。
1、发病年龄:常由骨或淋巴结核蔓延而来。多见儿童。
2、好发部位:好发颈侧,其次为腋下、腹股沟及胸部等。
3、皮疹特点:初起为黄豆至白果大的可移动的皮下结节,无痛、质硬、并与皮肤粘连,呈红色或暗红色,中心发生干酪样坏死,破溃,形成口小底大的瘘管,愈后遗留不规则的萎缩性瘢痕。邻近可陆续新发皮下结节,并相互连接呈带状分布。
4、组织病理:示结核样肉芽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