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孢子丝菌病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本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深部真菌病。其主要侵犯皮肤皮下组织及附近淋巴管,亦偶尔累及粘膜和内脏

临床表现

本病国内报告主要所见为皮肤淋巴管型、固定型和播散型。

(一)皮肤淋巴管型

本型为最常见,患者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得病前往往有外伤史。病损好发于直接同外界相接触的暴露部位,例如手部、腕部、前臂、足背及小腿外侧,而且以活动较频繁的右上肢为最多,这可能是该肢体习惯于劳动缘故。此外,头面部、颈部也可被波及。

病原菌从外伤处侵入机体后须经数周乃至半年的潜伏期方能发病。最初的皮疹是在原外伤部位出现一个坚实、圆形、且有弹性的结节,临床称此皮损为初疮。这种原发结节无压痛但可移动。其表面皮肤始为淡红色,进而转变成紫红色乃至发黑坏死。随后结节逐渐增大,可与上面皮肤粘连,最终破溃而马溃疡,从中流出少量脓液。

在上述原发性初疮发生之后,再经一至数周之久,又有新结节出现。此种后发结节叫做继发性损害,该结节常沿淋巴管作向心性扩散,呈带状分布,多局限于单侧肢体。病损时间较长的,结节还可向淋巴管支线分布。

继发性结节,数目不定,自数个至几十个,其大小如花生米或蚕豆大。这些结节也可缓慢发展转变为脓肿或溃疡。连接结节间的淋巴管可呈束状变硬增粗,但局部淋巴结肿大得罕见。

初疮若发生于头部或颜面者,由于该部淋巴管不呈带状分布,故继发性的结节也不形成带状排列。

(二)固定型

该型仅次于皮肤淋巴管型,临床上也较多见。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儿童;也可侵犯手背其它露出部位。皮损往往固定于始发部位,而不沿淋巴管播散。皮疹表现为稍有弹性的坚实结节、无压痛、久之也可化脓破溃而形成溃疡,表现有少许脓液。本型还有少数病例,历经相当岁月之后,损害再沿淋巴管蔓延扩散。

(三)播散型

此型病人罕见,串者常伴有其它的全身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碍,而且多数已有原发性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经过一定的时期后,通过血行性播散而发生全身损害。皮疹再现呈结节、脓肿和溃疡。另外,还有偶见无原发性皮肤淋巴管型损害,一开始即出现全身性的皮下结节。患者呈急性病容,预后不好,经几个月后常因恶病质而亡故。

本病除上述的临床类型以外,极少数病人可累及粘膜和内脏。其表现在鼻、口、咽等粘膜,往往可发生与鼻炎口炎舌炎咽峡炎喉炎等疾病相类似的临床症状;若骨骼肌肉、肺、肾、肝、脾、脑和其它内脏受侵犯还可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特征,结合真菌病理检查诊断一般不困难。

【治疗】

一、内用疗法

(一)碘化钾为治疗本病首选药;通常使用5~10%碘化钾内服,以每日~2克开始,然后逐渐加大剂量,直至成人每日~8克,分~4次服用,可连用3~4周,常屡收佳效。

(二)有时投与5-氟胞嘧啶100mg /kg或克霉唑30~60mg/kg口服,亦可收到满意效果。

(三)两性霉素静注酮康唑每日内服200mg ,对各型孢子丝菌病也多能应验。

二、外用疗法

(一)采取1~2%球红霉素二甲基亚砚外用或0.2%本品氧化锌油外涂,多能获得一定疗效。此外,有人试用2%碘化钾液外搽,亦有效果。

(二)温热疗法:有报告使用45℃电热器局部加温疗法,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可促进皮损消退。

【预防】

在日常生活或劳动生产中,遇有皮肤外伤,须及时妥善处理,如外涂碘酊,则可预防本病发生。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皮肤性病学/孢子丝菌病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皮肤性病学/孢子丝菌病》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