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积聚.jpg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中医文献中的症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气、息贲等疾病,皆属积聚的范畴。主要表现为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病因

西医病因

可参考西医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肠梗阻等疾病病因。

中医病因认识

(一)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舒导致气滞血瘀。   

(二)饮食所伤:酒食不节食滞、痰气、虫积导致聚证;饥饱失宜脾运失健导致恣食肥厚生冷痰浊气血搏结而成积证。   

(三)感受寒湿:寒湿侵袭,脾阳不运导致湿痰内聚,气血瘀滞。

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2、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调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积聚患者,更要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脾胃。见阴伤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热,防止进一步伤阴动血。

注意事项

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常见症状

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临床检查

(一)瘕聚多属空腔脏器胃肠的炎症、痉挛、梗阻等病变。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大致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可配合腹部X片、B超等检查。

(二)癥积多为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必须结合B超、CT核磁共振、X片、病理组织活检及有关血液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积块日趋肿大,坚硬不平,应排除恶性病变。

诊断鉴别

1、癥积与瘕聚:癥就是积,癥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即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2、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并发症

常并发肠痉挛胃痉挛肠梗阻肠结核等。

治疗

西医治疗

参考西医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进行保守或外科治疗。

中医治疗

积聚的辨证,首先应区别积和聚的不同。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的特点,其病程较长,病情深重,治疗也难;聚证则无明显积块,腹中胀气,时聚时散,痛无定处,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治疗较易。其次辨积证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积证病程较长,病程阶段不同,虚实也不同。初期正气未至大虚,邪气虽实而不甚,积块较小,质地亦软;中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渐甚,积块增大,质地较硬,形体消瘦,体质衰弱;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积块较大,质地坚硬,消瘦明显,机体虚衰。临床所见积聚之证,常是先因气滞成聚,日久则血瘀成积。聚证病在气分,以疏肝理气为主,重在调气;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重在活血。并要区分积证不同阶段,掌握攻补分寸。

护理

积聚患者,更要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脾胃。见阴伤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热,防止进一步伤阴动血。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戒烟:吸烟不仅可引起慢性咳嗽,导致腹内压升高,而且可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促进腹肌退行性变,是老年腹股沟疝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因此老年人最好不吸烟或减少吸烟量。

应多食蔬菜、水果,定量饮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等。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调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积聚患者,更要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脾胃。见阴伤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热,防止进一步伤阴动血。

饮食适宜

1.宜吃促进胃肠道蠕动的食物; 2.宜吃含有双歧杆菌的食物;3.宜吃增加组织免疫功能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淀粉含量高的食物; 2.忌吃果胶含量高的食物; 3.忌吃容易产气的食物。

模板:消化科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积聚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积聚》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