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状表皮癣菌
来自中医百科
絮状表皮癣菌(学名:Epidermophyton floccosum)是一种全球常见的真菌,能感染人体,造成皮肤感染。
分类
絮状表皮癣菌最初于1870年由Carl Otto Harz描述,并将其命名为Acrothecium floccosum,1907年被重新命名为Blastotrichum floccosum,最后在1923年由Ota与Langeron定为现名(Epidermophyton floccosum)。
描述
絮状表皮癣菌的生长速度中等,约在10天后发育成熟,组织由最初的平坦粒状逐渐发展为带沟纹且光滑的放射状,颜色为黄、黄棕或橄榄色 。絮状表皮癣菌和其他表皮癣菌一样缺乏小分生孢子,其大分生孢子一端为梨形,另一端为圆形,大小约为10-40乘6-12微米 。可对皮肤与指甲造成感染,造成足癣、体癣、股癣或甲癣,可透过接触性感染,特别是在体育馆或澡堂中。絮状表皮癣菌可在人类与松鼠间交互传染。
絮状表皮癣菌通常只能感染角质组织,而没有感染活组织的能力,但有研究指出絮状表皮癣菌感染了一名免疫失调的贝赛特氏症患者,且造成了侵入性感染。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絮状表皮癣菌》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