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外伤
耳外伤(injury of ear),各种外界因素引起的外耳、中耳或内耳的损伤。耳廓为暴露部分,易受直接外伤。除直接暴力外,其他因素如爆炸气浪、气压变化和噪声也可引起中耳或内耳损伤。
外耳损伤早期呈现血肿、出血和感染,晚期出现畸形,早期的治疗是排除血肿、止血、止痛和预防感染,尽可能保存皮肤和软骨,早期复位缝合,恢复外貌和减少畸形。若全耳廓断离,应控制感染,再植可望成功。外耳道伤应取出污物及血块,用无菌纱条填塞,防止发生狭窄。
挖耳、取异物、爆炸和掌击耳部可致鼓膜破裂,出现耳痛、耳鸣或耳聋,可伴有眩晕,检查见外耳道内有鲜血,穿孔位于鼓膜的后下方和前下方。宜采用干燥疗法,用酒精消毒外耳道,置消毒棉球于外耳道口,禁止冲洗。
爆震可引起内耳损伤,出现耳鸣、耳聋、眩晕、眼震和平衡失调,呈感音性聋或混合性聋,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可试用兴奋神经或扩张血管的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也可配助听器。
一次短暂的强噪声或长期反复接触噪声可致听力下降,统称噪声性听力损伤。噪声主要损伤2000Hz以上高频听力,纯音听力曲线高频部呈“V”型下陷。下陷的中心频率多在6000Hz或4000Hz,其次为3000Hz。一次噪声所致的听力损伤称急性声损伤,损伤轻者常无自觉症状,重者听力下降明显,两耳损伤程度常不等,朝向声源一侧轻重。治疗要及时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及利于细胞代谢的药物。长期反复噪声所致的听力损伤称噪声性聋,两耳听力损伤对称,伴耳鸣,6000Hz及4000Hz损失最重,其次是3000Hz。预防的方法是控制噪声源,可用耳塞、耳罩和隔声帽等进行个人防护,对噪声敏感者和耳聋重者应避免在噪声环境中工作。
当咽鼓管不能及时开放,不能平衡中耳腔内外压力差时,引起耳气压损伤,出现耳痛、耳聋或阻塞感,检查发现鼓膜充血,鼓室渗液和积血,甚至穿孔,当伤及内耳时可出现感音性聋。治疗的目的是解除咽鼓管的阻塞,使中耳内外压力平衡。预防的关键是改善飞机舱内气压调节,禁忌感冒飞行,教会飞行人员及时做开放咽鼓管的动作。治疗的目的是解除咽鼓管阻塞,可用消炎药物、放射线照射减少淋巴组织,针刺治疗改善咽鼓管的开放功能,也可做鼓膜造孔。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