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
GLP-1类似物结构与人天然GLP-1结构类似,但生理功能相同,可以调节葡萄糖分泌。
发现历史及治疗潜力
20世纪80年代,根据生理学研究,口服葡萄糖与静脉输注相比能导致更多胰岛素分泌,因此推断消化系统可存在促胰岛素分泌的物质,口服葡萄糖可促进该物质分泌,且呈葡萄糖依赖式。后来研究者发现,小肠的内分泌细胞可产生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在进餐或者口服葡萄糖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因此人们命名它为肠促胰素(Incretin),它可以调节餐后胰岛素分泌总量的60%。经过进一步研究,肠促胰素主要有以下两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多肽(GIP)。
经过进一步对人体进行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和输注葡萄糖后胰岛素分类泌量相当,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素分泌量降低,并且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GIP水平与常人相似,而GLP-1则显著减少,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了GLP-1缺乏,除此之外,GLP-1还有减缓胃排空、抑制进食等,从而GLP-1有控制体重的作用,因此GLP-1成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靶点,人们开始开发其做为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临床价值。
作用机制和GLP-1类似物
人们对GLP-1的细胞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葡萄糖水平较低时,GLP-1与受体结合仅引起钙离子的少量内流与胰岛素分泌,而当葡萄糖水平较高时,ATP/ADP比例升高,则ATP依赖的钙离子通道开放时间延长,因此可引起大量钙离子内流与胰岛素分泌,由此引起的生理作用如下:
- 增加葡萄糖依赖性的胰岛素分泌;
-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葡萄糖清除;
- 延缓胃排空和诱发饱腹感、抑制食欲;
- 还可以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
但在研究中,人们还发现天然GLP-1存在局限性,即它的半衰期特别短,分泌2-3分钟后就会被二肽基肽酶(DPP-IV)降解,即使外源性给予GLP-1,也同样很快会被DPP-VI降解。因此生产一种生理作用与GLP-1类似但不能很快被降解的物质即GLP-1类似物成为目的,例如已通过SFDA审批和注册的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Liraglutide),在结构上相比与天然GLP-1分子存在一个氨基酸差异,并添加一个16碳棕榈酰脂肪酸侧链,与天然GLP-1存在95%同源性,但生理功能类似。
GLP-1类似物作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新成员,疗效显示出较为优越的一面,且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