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注解

蛰伏(dormancy)又称休眠,是指由不利环境引起的生命活动暂时停滞的现象。当环境条件变好时能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蛰伏一般是指生物在发育过程中生长和活动一时性的停止现象。在植物,如种子孢子和芽的蛰伏;在动物,如一些种类的冬眠和夏眠、缐虫和原生动物的被囊孢子、水蚤和轮虫的冬卵、淡水苔藓虫的蛰伏芽、淡水海绵的芽球等,都是一种蛰伏现象。在蛰伏期,生长和运动几乎停止,水分含量减少,物质的代谢活动也显著降低(冬卵、熊虫类、细菌芽孢等严重的例子,则几近于假死状态)。这是生物体对于环境条件的高度适应性,同时也说明了蛰伏的生物学意义。温度是产生蛰伏的主要因素,在温带地区冬季的低温期和热带地区夏季的高温期,都有许多生物进入蛰伏。对此可分别称为冬眠和夏眠。但是(特别是夏眠)湿度低的影响也很大,在植物则有干燥期的干燥蛰伏。蟾蜍等在春季产卵后要进行春眠。另外对昆虫。蜱螨以及其他一些种类的胚胎幼虫若虫,蛹.成虫等期所出现的蛰伏,特分别称为胚胎蛰伏、幼虫蛰伏、若虫蛰伏、蛹蛰伏和成虫蛰伏。

处于蛰伏状态中的生物反应性可因种类而有所不同。大部分生物如给于适当的条件,则可或快或慢地恢复活动这种仅单纯由环境条件而引起的蛰伏状态,在动物方面称为被动蛰伏,在植物方面称为强迫蛰伏(他发蛰伏)。这种对生长发育并非不可缺少或直接由外因而引起的蛰伏,也可称为外因性蛰伏或非必需性蛰伏。但是对昆虫类等来说,一旦进入蛰伏期如不经过一定时间,即使条件好转也不苏醒,而这种条件好转反会招致死亡。这种蛰伏状态不是直接由外界因素决定的,可以说是发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蛰伏发育diapause development)。这种类型的蛰伏称为狭义的蛰伏。狭义的蛰伏在发育时期中不管有无直接的外因,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此也称为内因性蛰伏或必需性蛰伏(自发蛰伏);植物的蛰伏芽和蛰伏球根等也可看成是必需性蛰伏,但是进一步分析蛰伏现象,可以看到种种的过渡型,所以对两者进行严格区分有时是不可能的。diapause这一单词,就其词义来说含有变迁的意思,但这里是指狭义蛰伏。滞育现象出现的重要前提,是生物体内的特殊发育和物质代谢的方式已经明确,在昆虫中是由内分泌系统所决定的.例如二化性的蚕;在卵孵化时的高温,可决定以后蛹期时蛰伏激素的分泌,结果诱发下代卵的蛰伏.在一种蚕的蛹蛰伏期,是由于脑的前胸腺刺激激素分泌活性的停止,而成虫蛰伏,则由于咽侧体缺乏活性。在引起许多昆虫的蛰伏过程中,作为冬季来临的信号 秋季的短日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测定氧的消耗及其他指标来看,在进行蛰伏的动物于蛰伏期前、蛰伏期、蛰伏期后都可看到物质代谢的明显差异.蛰伏也与引起其季节型有关。例如由蛹而产生的蝶不管温度如何都成为春型,而东方荨麻蛱蝶(Ar-aschnia burejana)在刚进入蛹化时立即注射脱皮激素就会停止蛰伏,并且产生复型的蝶.但是在化蛹后不久而蛰伏发育已开始.此时即使注射脱皮激素也只能产生春型的蝶.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蛰伏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蛰伏》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