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肿胀压痛
跟骨骨折患者足跟可极度肿胀,踝后沟变浅,整个后足部肿胀压痛。
足部肿胀压痛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故注意生产和生活安全,避免创伤,保证人身安全是本病预防的重点。另外还需注意,由于本病分类较多,而各种分类又各有优缺点,故医生在诊断时应根据平片和CT的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求给出正确的诊断,让病人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
足部肿胀压痛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 60% 。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
(1)跟骨结节纵行骨折 多为高处跌下时,足跟外翻位结节底部着地,结节的内侧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处理。
(2)跟骨结节水平(鸟嘴形)骨折 为跟腱撕脱骨折的一种。如撕脱骨块小,不致影响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过结节的 1/3 ,且有旋转及严重倾斜,或向上牵拉严重者,可手术复位,螺丝钉固定。
(3)跟骨载距突骨折 为足内翻位时,载距突受到距骨内下方冲击而引起,极少见。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将其推归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 4~6 周。
(4)跟骨前端骨折 较少见。损伤机制为前足强烈内收加上跖屈。应拍 X 线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 4~6 周即可。
(5)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 为跟骨体的骨折,损伤机制亦为高处跌下跟骨着地,或足跟受到从下面向上的反冲击力量而引起。骨折线为斜行。X 线片正面看,骨折线由内后斜向前外,但不通过跟距关节面。因跟骨为骨松质,因此轴线位观,跟骨体两侧增宽;侧位像,跟骨体后一半连同跟骨结节向后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摇椅状。
(二)发病机制
1.垂直压力 约有80%的病例系因自高处跌下或滑下所致。视坠落时足部的位置不同,其作用力的方向亦不一致,并显示不同的骨折类型,但基本上以压缩性骨折为主。此外尚依据作用力的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其压缩的程度呈不一致性改变。
2.直接撞击 为跟骨后结节处骨折,其多系外力直接撞击所致。
3.肌肉拉力 腓肠肌突然收缩可促使跟腱将跟骨结节撕脱,如足内翻应力过猛则引起跟骨前结节撕脱;而外翻应力则造成载距突骨折或跟骨结节的纵向骨折,但后者罕见。
足部肿胀压痛的诊断
一、症状表现:
本病患者主要有以下的表现:
依典型的外伤史、足跟疼痛及压痛、足跟淤血、宽而扁的畸形以及跟骨向外倾斜呈外翻、外踝下方正常凹陷消失等,不难作出骨折判断。X线片主要是标准侧位及轴位片,摄轴位片时X线球管应与足纵轴线呈40°角投照,侧位片上从跟骨的前关节突到后关节面画一线,再自后关节面到跟骨结节画一线,两线交角称跟骨结节画一线,两线交角称跟骨结节角(Böhler角),正常为20°~40°(图1)。
一般分为以下2型:
1.关节外型 指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包括:
(1)跟骨后结节骨折(图2):又有纵形骨折、横形骨折及撕脱性骨折之分。
(2)跟骨前结节骨折(图3):如图所示,其骨折线穿过跟骨前结节。
(3)载距突骨折(图4):表现为跟骨之载距突呈断裂状,多伴有移位。
(4)结节前方近跟距关节之骨折(图5):实际上此处已波及关节,在处理上应注意。
2.关节型骨折 视其形态及受损程度等又可分为以下4型(图6):
(1)舌型(tongue type)骨折:多系垂直暴力所致。
(2)压缩型(depression type)骨折:亦因纵向垂直外力所引起。
(3)残株型(stump type)骨折:即波及距骰及跟距关节的纵(斜)向骨折。
(4)粉碎型(crush type)骨折:多由强烈的压缩暴力所致。
二、诊断:
患者足跟可极度肿胀,踝后沟变浅,整个后足部肿胀压痛,易被误诊为扭伤。 X 线检查,除摄侧位片外,应拍跟骨轴位像,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此外,跟骨属海绵质骨,压缩后常无清晰的骨折线,有时不易分辨,常须依据骨的外形改变,结节 - 关节角的测量,来分析骨折的严重程度。仅个别病例需CT扫描或MRI检查。
足部肿胀压痛的鉴别诊断
足背部肿胀:淋巴水肿早期表现为凹陷性水肿,足背部肿胀较明显。
足的放射性疼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和腰骶椎间隙,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和骶神经根,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有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中央型的突出常引起双侧坐骨神经痛。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高时传电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
足掌痛: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症状包括足跟痛、足掌痛、肋间肌痛等。青年男性出现腰僵、腰痛休息后不能缓解者,应怀疑本病,需及时拍摄高质量的骨盆正位X线片。不少学者认为,有腰痛加双侧骶髂关节炎(X线表现),即可诊为本病。
一、症状表现:
本病患者主要有以下的表现:
依典型的外伤史、足跟疼痛及压痛、足跟淤血、宽而扁的畸形以及跟骨向外倾斜呈外翻、外踝下方正常凹陷消失等,不难作出骨折判断。X线片主要是标准侧位及轴位片,摄轴位片时X线球管应与足纵轴线呈40°角投照,侧位片上从跟骨的前关节突到后关节面画一线,再自后关节面到跟骨结节画一线,两线交角称跟骨结节画一线,两线交角称跟骨结节角(Böhler角),正常为20°~40°(图1)。
一般分为以下2型:
1.关节外型 指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包括:
(1)跟骨后结节骨折(图2):又有纵形骨折、横形骨折及撕脱性骨折之分。
(2)跟骨前结节骨折(图3):如图所示,其骨折线穿过跟骨前结节。
(3)载距突骨折(图4):表现为跟骨之载距突呈断裂状,多伴有移位。
(4)结节前方近跟距关节之骨折(图5):实际上此处已波及关节,在处理上应注意。
2.关节型骨折 视其形态及受损程度等又可分为以下4型(图6):
(1)舌型(tongue type)骨折:多系垂直暴力所致。
(2)压缩型(depression type)骨折:亦因纵向垂直外力所引起。
(3)残株型(stump type)骨折:即波及距骰及跟距关节的纵(斜)向骨折。
(4)粉碎型(crush type)骨折:多由强烈的压缩暴力所致。
二、诊断:
患者足跟可极度肿胀,踝后沟变浅,整个后足部肿胀压痛,易被误诊为扭伤。 X 线检查,除摄侧位片外,应拍跟骨轴位像,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此外,跟骨属海绵质骨,压缩后常无清晰的骨折线,有时不易分辨,常须依据骨的外形改变,结节 - 关节角的测量,来分析骨折的严重程度。仅个别病例需CT扫描或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