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阳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跗阳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付阳;《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之郄穴。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主治头重头痛,外踝红肿脚气,脚腿痛下肢痿痹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用

舒筋活络退热散风。

定位

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俯卧位,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处取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踇)长屈肌。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该神经腓总神经自腘窝内发出,向下走行小腿后区外侧,并没途发出分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的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发交通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会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侧缘。曲张的小隐静脉和皮神经可以反复交叉。

主治

主治头重头痛,外踝红肿脚气,脚腿痛下肢痿痹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应用

1.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痉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头痛等。

附注

阳跷脉郄穴

名称释义

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阳。付阳、附阳名意与跗阳同(何以足少阳、足阳明经的气血交会于本穴,而经书却不言本穴为足三阳之会呢?这是因为本穴在人体重力场中是处于肌肉隆起的高地势,所以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上行阳气会交于本穴,阳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至本穴的阳气有名无实,只是虚热之气,热多而气少,故此经书不言此穴为足三阳经之会)。

阳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跷脉郄穴。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跗阳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跗阳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