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香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迎香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另名冲阳。属手阳明大肠经。手、足阳明之会。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布有面神经眶下神经的吻合支及面动、静脉眶下动脉。主治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口眼斜,面痒浮肿,及胆道蛔虫症等。


定位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Akupixlili20.jpg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

刺灸法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嗅觉减退、面神经麻痹痉挛、胆道蛔虫等。配印堂合谷主治急慢性鼻炎;配四白地仓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配阳陵泉丘墟主治胆道蛔虫症。

附注

(1)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2)《外台》:不宜灸。

别名

冲阳穴

穴义

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名解

(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冲阳穴。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穴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3)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冲阳之名解。

功能作用

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迎香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迎香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