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手阳明大肠经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大肠经。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jpg


经络循行原文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即该经起自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阳溪),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大椎穴处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其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回过来夹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概述

十二经脉之一,大肠经共二十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流注时辰

手阳明大肠经,流注时辰为上午五至七点(卯时)。 有的人天亮即习惯性肚脐痛,继而拉肚子,此称(天明泄),这是命门火衰造成大肠经不能提升而致腹泄,需补肾;若平时常感口干舌燥,而且失眠,多梦,眨眼,则为肝火旺,也常导致大肠病,引起便秘或热痢。所以,建议清早最好饮食清淡,甚至素食,或吃水果,较有助于大肠排泄。

病候

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致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等。此外,由于大肠经经过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流鼻血、循经部位的疼痛或热肿等病症都可能显示了大肠经出现问题。

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脉经·大肠手阳明经病证》:“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  

大肠经主要病候歌

腹痛肠鸣秘泻痢,咽肿齿痛鼻鼽衄, 本经循行部疼痛,热肿寒痛症亦治。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记述,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口禾髎穴迎香穴

手阳明大肠经交会穴有:大椎穴督脉),水沟穴(督脉),地仓穴足阳明),秉风穴手太阳)。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手阳明大肠经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手阳明大肠经》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