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棱蛇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文名

颈棱蛇

拉丁名

Macropisthodon rudis Boulenger,1906

俗名

蝮蛇(福建),老憨蛇(贵州)

中文目名

有鳞目,蛇亚目

中文科名

游蛇科

中文属名

颈棱蛇属

形态

颈棱蛇为中等大小的“无毒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897/154mm,雌1156/176mm。头背黑褐色,上下唇砖红色,颌部黄色;身体背面有方形和椭圆形的褐斑,斑纹间有白褐色窄横纹;腹面褐色,散有黑色斑纹。与蝮蛇腹面色相似,加以头形,体能膨扁等特征,因此有伪蝮蛇之称。头大,呈三角形,头,颈很分明。吻鳞宽稍大于高,背面可见;鼻间鳞宽大于长,鳞沟稍短于前额鳞沟;额鳞略呈倒三角形,短于它至吻端的距离;顶鳞略小,鳞沟略长于额鳞;鼻鳞大,完全分为2枚;眼大,眼眶大于其至口缘的距离,瞳孔椭圆形。

鉴别特征

颈棱蛇头部近三角形,与颈部明显有别;颞鳞起棱;头背黑褐,上下唇橘红,体背棕褐,体中线两侧有黑斑28~33个。

地理分布

颈棱蛇分布于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南、湖南、江西、四川、台湾、云南、浙江。

生态生物学资料

颈棱蛇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林间或草丛中。受惊扰时,颌骨后端扩张,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以蚯蚓、蛙类、蟾蜍蜥蜴为食。卵胎生

有毒/泌毒部位

后毒牙

毒素类型

溶血毒素

毒性

颈棱蛇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1997年王亦民对水赤链游蛇、颈棱蛇、双全自环蛇等蛇毒器的解剖发现其毒腺与赤链蛇虎斑颈槽蛇接近。杜氏腺分泌物主要具有凝血酶原激活物、蛋白水解酶和出血活性物质,具有突触神经毒直接纤溶组分和/或含有不同强度的PLA2活力等活性成分。杜氏腺液体作用于小鼠所产生的病理特征与注射蝰科蛇毒的特征相似。

中毒途径

咬伤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采集: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185-187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219-220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P.138-139

王亦民,水赤链游蛇毒器的解剖及离体达氏腺的产毒置[J],蛇志,1997,9(2):11-12。

李金荣、蓝 海、黄晓军、陈远辉、吴卯斌,后毒牙类毒蛇,蛇志JOURNAL OF SNAKE,2007年第19卷第3期。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颈棱蛇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颈棱蛇》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