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颈槽蛇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文名

虎斑颈槽蛇

拉丁名

Rhabdophis tigrinus(Boie,1826)

俗名

红脖游蛇、野鸡脖、野鸡、竹竿、鸡冠蛇

中文目名

有鳞目,蛇亚目

中文科名

游蛇科

中文属名

颈槽蛇

采集描述

1994年牛青山等就发现虎斑颈槽蛇具杜氏腺及后毒牙的存在据吴卯斌(1994)报道,1条约250g的尖吻蝮蛇因吞食1条重约150 g的虎斑颈槽蛇,4 h后,尖吻蝮在地上翻滚不休,窒息而死。黄晓军发现虎斑颈槽蛇在挣扎的过程中颈背部挤压出一种乳黄白色黏液,手触有黏滑感。将该2条成蛇用手挤压出的分泌液,各用注射器抽出0.03 ml,用生理盐水l ml稀释,分别注入2只体重203 g和体重210 g豚鼠右后腿内侧皮下;各用0.2 ml注入体重21 g、23 g的小白鼠右后腿内侧皮下。结果发现:注入该蛇分泌物后,活动增加,5 s后活动减弱,右后腿屈起不能着地,30 s后心跳加快、呼吸浅促,2 min后出现抽搐,全身肌肉松弛性瘫痪,3min 45 s时出现大小便失禁,4 min后2只豚鼠死亡;另2只小白鼠注入该蛇分泌液5 s后活动减弱,25 s后出现蹦跳毛发竖起颤抖,lmin后出现四肢抽搐,2 min时全身瘫痪,3min时出现大小便失禁,相继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而死。

麦桂波等报道1例被该蛇咬伤患者,被咬伤2天后出现困倦、乏力,全程肉眼血尿,被咬伤肢体远端及腰部皮下出血,双侧肾区轻叩痛,凝血酶原时间>5min,活性凝血激酶时问>5min,纤维蛋白原0.6 g/L,血红蛋白呈进行性下降,注射针口出血不止,采血标本在常温下3 h仍不凝固,提示该蛇毒为类凝血酶毒素所致的临床表现。

形态

虎斑颈槽蛇为中等体形的“无毒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917/177mm,雌1108/179mm。头背绿色,上唇鳞污白色,鳞沟黑色,眼正下方及眼斜后方各一条黑纹最粗,头腹面白色。躯干及尾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躯干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后段犹可见黑色斑块,橘红色渐趋消失。躯干及尾腹面黄绿色,腹鳞游离缘的颜色较浅。

鉴别特征

虎斑颈槽蛇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颈背有较明显的颈槽;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躯干前端黑红色斑相同。

地理分布

虎斑颈槽蛇分布于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西、贵州、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台湾、天津、西藏、云南、浙江。国外分布于日本。

生态生物学资料

虎斑颈槽蛇多出没于有水草多蛙蟾之处,白天活动,吃蛙及蟾蜍,也吃蝌蚪与小鱼。卵生

有毒/泌毒部位

后毒牙

毒素类型

溶血型毒素

毒性

1994年牛青山等就发现虎斑颈槽蛇具杜氏腺及后毒牙的存在据吴卯斌(1994)报道,1条约250 g的尖吻蝮蛇因吞食1条重约150 g的虎斑颈槽蛇,4 h后,尖吻蝮在地上翻滚不休,窒息而死。黄晓军发现虎斑颈槽蛇在挣扎的过程中颈背部挤压出一种乳黄白色黏液,手触有黏滑感。将该2条成蛇用手挤压出的分泌液,各用注射器抽出0.03 ml,用生理盐水l ml稀释,分别注入2只体重203 g和体重210 g豚鼠右后腿内侧皮下;各用0.2 ml注入体重21 g、23 g的小白鼠右后腿内侧皮下。结果发现:注入该蛇分泌物后,活动增加,5 s后活动减弱,右后腿屈起不能着地,30 s后心跳加快、呼吸浅促,2 min后出现抽搐,全身肌肉松弛性瘫痪,3min 45 s时出现大小便失禁,4 min后2只豚鼠死亡;另2只小白鼠注入该蛇分泌液5 s后活动减弱,25 s后出现蹦跳毛发竖起颤抖,lmin后出现四肢抽搐,2 min时全身瘫痪,3min时出现大小便失禁,相继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而死。

麦桂波等报道1例被该蛇咬伤患者,被咬伤2天后出现困倦、乏力,全程肉眼血尿,被咬伤肢体远端及腰部皮下出血,双侧肾区轻叩痛,凝血酶原时间>5min,活性凝血激酶时问>5min,纤维蛋白原0.6 g/L,血红蛋白呈进行性下降,注射针口出血不止,采血标本在常温下3 h仍不凝固,提示该蛇毒为类凝血酶毒素所致的临床表现。

中毒途径

咬伤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虎斑颈槽蛇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虎斑颈槽蛇》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