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黄帝内经素问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岐伯乃上古医学先知,因此就诞生了以黄帝与先知们问答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英文意译),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古代医籍,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之合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帝内经》一直指导着中国医药学的发展。直到今天,《黄帝内经》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素问的历史价值以及评价

《素问》和《灵枢》本是两部独立的著作,两书名(包括《针经》、《九卷》等名)一直分别使用,见于历代正史书目。可是长期以来却被合称为《黄帝内经》。这是晋代皇甫谧在没有史料作证的情况下,只以《素问》九卷与《九卷》(后称《针经》、《灵枢》)合篇,其卷数与《黄帝内经》18卷数目相同,即以为是《黄帝内经》,致使此两书长期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历史地位。

《素问》和《灵枢》是否为原本《黄帝内经》,历代都有争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的考证,其中考证最全面者,当推赵明山教授。

赵氏认为,“目前我们只能以传世本《素问》和《灵枢》作为考察对象,结合史志、文物等来判断其是否为《黄帝内经》,以及它的成书过程和年代。”赵氏从社会背景、科学技术、语言文字、史志、著作、文物等来进行考证。最后认为“通过以上引述与论证,大体可知《素问》和《灵枢》保存了大量先秦古医经的思想和材料,也汇集了不同医学流派的理论,不同篇章的写作年代也会有先有后,是经过长期积累,最后由一人或几个人进行整理、汇编为《素问》和《九卷》。”

赵氏还将医经与经方篇数作了对比,认为《素问》和《灵枢》含量达162篇之多,肯定篇数多於18卷本的《黄帝内经》。整理修订者完全可能把收集到的原为《黄帝外经》的内容,甚至扁鹊学派的著作《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的内容,编入《素问》和《灵枢》之中,但改换了扁鹊等人的名字。刘澄中经考证,认为两书中确有扁鹊学派的内容。

关于《黄帝内经》是否能独存的问题,赵氏引述了廖育群的质疑。廖氏认为“《汉书·艺文志》所载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籍,‘凡36家,868卷’,除今人所称《黄帝内经》18卷外,全部荡然无存。何存此书流传至今,且保存得如是完好?”刘澄中则引述余自汉等语:“《方技略》的医经和经方类著作不为东汉末的张仲景,以及西晋王叔和、皇甫谧所知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方技略》的医经、经方亡佚於王莽之末,或东汉末年的战火。”据此笔者认为原本《黄帝内经》在战火中能够独存的可能性是极微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素问》和《灵枢》两部书是战国秦汉时代我国医学之集大成者,是历代医学成就的全面总结。它俩的源头包括了以《黄帝内经》为首的七家医经在内,两千年来中国医学就是沿着《素问》和《灵枢》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素问》和《灵枢》是我国最早的两部传世医学经典,这也是两书的历史地位。这样理解,并无损害《黄帝内经》的形象与名誉,何必维护与固守《黄帝内经》空名(无实物存在)呢?最近严季润撰编的《十部医经类编》,是以《素问》和《灵枢》为独立的医经入编。施杞教授主编的中医药系列丛书中由陈农编写的首部即以“医经”命名而不以“内经”命名,可见已有带头人。故笔者提出,应尽快恢复《素问》和《灵枢》应有的历史地位。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为什么叫《素问》?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他说:“撰用《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迄今1700 多年,《素问》之名未曾改变。为什么叫《素问》?林亿、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说:“所以 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 。’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苛瘵由是萌 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人是具备气形质的生命体,难免会有小大不同的 疾病发生,故以问答形式予以阐明,这就是《素问》本义。隋杨上善整理《内经》,迳称为《黄帝内经太素》 是颇有见地的。  

素问选节

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顷在嘉祐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馀字,增注义者二千馀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恭惟皇帝抚大同之运,拥无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兴微学而永正,则和气可召,灾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跻于寿域矣。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素问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素问》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