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kitt淋巴瘤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治疗方案

Burkitt淋巴瘤大多预后不良,少数病人经剂量细胞毒药物治疗可得到缓解。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

疾病概述

Burkitt淋巴瘤是1958年Burkitt首先描述的发生于非洲儿童的一种淋巴瘤。现在世界各地都发现类似的病例。我国也有少数病例报道。患者主要为儿童和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病变特点为肿瘤常发生于颌骨、颅面骨、腹腔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等。一般不累及外周淋巴结和脾,也很少发生白血病。颌骨和眼眶的肿瘤在局部生长,侵蚀破坏附近组织,造成面部畸形。肿瘤发生于腹腔,常形成巨大肿块,并可累及腹膜后淋巴结、卵巢、肾、肝、肠等。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可侵犯脑膜或压迫脊髓

肿瘤由小无核裂滤泡中心细胞恶性增生而来。镜下见大量瘤细胞弥漫增生,细胞大小相似形态单一,胞浆少,呈嗜碱性及明显的嗜派若宁性。胞浆内有一些脂肪小空泡。细胞核较大,圆或椭圆形,染色质细,常有2~3个明显的核仁,核分裂像多见。肿瘤细胞常变性坏死。瘤细胞表面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数为IgM伴κ轻链,证实瘤细胞来自B细胞。瘤细胞间散在多数吞噬各种细胸碎屑的巨噬细胞,形成所谓满天星图像。

疾病描述

本病首先由Burkitt于1959年报告,在我国很少见,主要见于非洲中部儿童。

症状体征

本病在非洲乌干达儿童的恶性肿瘤中几乎占一半。肿瘤常多发,最主要侵犯颌骨、卵巢及肾脏,也可波及其它脏器包括胃、肠、腹膜、肝、脾,肺、长骨及脑受累少见,约20%侵犯淋巴结。皮肤受累罕见。一般不发生白血病。

疾病病因

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密切有关,瘤细胞核内可查出EB病毒基因组,血清中有抗EB病毒抗体。但EB病毒常引起儿童传染单核细胞增生症,而少有发生本型淋巴瘤,因此本病的发生可能还有其它因素的存在。已发现90%的病人瘤细胞有异常核型,包括8、14染色体易位,部分有c-myc癌基因易位,可能都与发病有关。

病理生理

病理变化:Burkitt淋巴瘤的瘤细胞大小和形态一致,相互粘连,主要由小无裂细胞组成,可伴有少量免疫母细胞。瘤细胞胞界不清,胞质少,嗜双色性,甲基绿派若宁染色呈强阳性,核圆或卵圆形,核膜厚,染色质较粗,核仁明显,可贴近核膜,核有丝分裂象多见。特殊的是瘤细胞迅速死亡,被成熟的巨细胞吞噬,这些含有吞噬碎片和包涵体样颗粒的巨细胞淡染,均匀地散布于瘤细胞之间呈现所谓的“满天星”图像,是本病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表明,瘤细胞相当于不成熟的B细胞,个别病例属前B细胞表型,瘤细胞表达全B抗原CD20、CDl9及单克隆性SIg,常为λ轻链,重链可为μ、γ或α,也可表达CALLA,部分病例还表达TdT抗原。

诊断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主要依靠特征性的组织学检查确诊。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检测也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关出处

皮肤病学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Burkitt淋巴瘤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Burkitt淋巴瘤》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