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
腹膜是指在存在高等脊椎动物腹腔中的一层黏膜,主要由间皮细胞构成,藉由结缔组织的支持所形成的一层膜状组织。腹膜包覆大部分腹腔内的器官,能分泌黏液润湿脏器的表面,减轻脏器间的摩擦。腹腔脏器的血液、淋巴和神经组织经由腹膜与外界相连。腹膜也具有吸收撞击保护内脏的效果。
目录
简介
腹膜(peritoneum)为全身面积最大、配布最复杂的浆膜,由皮及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
衬于腹、盆腔壁内表面的腹膜称为壁腹膜(parietal peritoneum)或腹壁薄层;
覆盖腹、盆腔器表面的部分称为脏腹膜(visceral peritoneum)或腹膜脏层。
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腹膜腔(peritoneal cavity)。
腹膜腔是脏、壁两层腹膜之间相互移行围成的潜在性间隙。腹膜腔内有少量浆液,在脏器活动时可减少摩擦。
男性腹膜腔为一封闭的腔隙;女性腹膜腔则藉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壁腹膜较厚,与腹、盆壁之间还存有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为腹膜外组织。
在腹后壁及腹前壁下部的腹膜外组织中含有较多脂肪。脏腹膜紧贴覆于脏器表面,从组织结构和功能方面都可视为器官的一部分,如胃、肠壁最外层的浆膜即为脏腹膜。
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腹、盆腔的脏器依据被覆腹膜的多少可分为三类即:
(一)腹膜内位器官
此类器官几乎全部包被腹膜,活动度较大。主要的器官有: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二)腹膜间位器官
此类器官三面包被腹膜,活动度较小。主要的器官有:升结肠、降结肠、肝、膀胱、子宫等。
(三)腹膜外位器官
此类器官只有一面包被腹膜,几乎不能活动。主要的器官有:胰、肾、输尿管、肾上腺等。
腹膜形成的结构
(一)网膜
1.小网膜
是连结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形似围在脖下的“餐巾”。右侧部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胆总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等结构通过。左侧部称肝胃韧带。
2.大网膜
是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呈“围裙”状悬挂于横结肠和小肠之前。大网膜内含脂肪、血管、淋巴管等,活动度大,有限制炎症蔓延的作用。
网膜形态特点
小网膜,似餐巾 小弯向上围肝门
大网膜,象围裙 大弯向下横连襟
(二)韧带
韧带是连于腹壁与脏器、或脏器与脏器之间的腹膜结构。
1.肝的韧带
2.脾的韧带
(三)系膜
系膜是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1.肠系膜
是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2.横结肠系膜
是将横结肠固定于腹后壁的横位腹膜结构。
3.乙状结肠系膜
是将乙状结肠固定于盆壁的腹膜结构。
4.阑尾系膜
是将阑尾连于肠系膜下端的双层腹膜结构。
(四)腹膜陷凹
腹膜陷凹是腹膜在盆腔器官之间,形成的凹陷。在男性主要有直肠膀胱陷凹,在女性主要有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病因学
如动脉出血,可以形成血肿以致压迫后腹膜组织,在肠系膜间弥散,进入骨盆后腹膜间隙或进入腹膜腔。出血如为缓慢发生,有者自发停止则可被吸收,若血液持续停留在后腹膜,可发生机化形成纤维包块,甚至钙化。血液含有营养物质,故感染的危险很大。
腹膜后出血常见于复合性腹部损伤,占腹膜后出血的2/3。主要包括:
1.钝挫性创伤:腹膜后间隙伴有肝、脾、肾、肾上腺、胰十二指肠及其血管的破裂损伤;骨盆骨折伴有直肠、膀胱及输尿管的损伤;腹部钝挫伤,骨盆骨折,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腹膜后的血管及其分支。
2.穿透性创伤:子弹或弹片的穿透伤;尖刀或锐物刺伤;骨折后骨茬的穿刺伤。腹膜后出血还可见于腹膜后脏器的病理性破坏出血,包括:a.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b.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由各种原因所致凝血功能低下可引起腹膜的出血;c.抗凝疗法所致的凝血功能低下;d.腹膜后区的手术所致;e.其他:尚有腹膜后肿瘤、血管瘤、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及自发性腹膜后血管破裂(腹部卒中)等。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速度、量、引起原因、发生部位及累及器官,如出血量不多,范围局限,很难有固定的典型表现,特别是并发复合性损伤时,其症状更易被掩盖。
本病多数患者进展很快,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症状,少数临床过程隐匿经过,较迟才出现贫血和包块。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痛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程度轻重不一,可局限或弥散,位置可在腹部、侧腹部、腰部甚至在背部或髋骶部,有时下蹲能使缓解。其他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便秘或轻度腹泻、肠鸣减弱、腹胀及麻痹性肠梗阻等。严重者可伴出血性休克及严重贫血,失血和后腹膜神经受刺激可引起出汗、心悸、低血压、晕厥甚至休克。有些患者出现短暂的发热。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血肿压迫肠系膜血管时,可致局部肠袢坏死。血肿压迫神经时,可出现下肢神经性疼痛、麻木,甚至功能障碍。血肿可影响腹腔神经丛,使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肠道及泌尿道蠕动功能和排泄功能障碍。
腹部检查局部有压痛,有时在腹部、侧腹部或腰部可触及肿块或饱满,一般无或仅有轻度腹肌紧张。当血肿破入腹腔,或伴有腹内脏器损伤,可伴发肠麻痹。若为严重的动脉出血,包块可迅速胀大,甚至有搏动。出血附近皮肤如腰部、腹壁及阴囊部出现淤斑。血肿破入腹腔,常出现休克和腹膜刺激征。偶有报告股神经受累,出现股四头肌无力和膝腱反射消失的特殊表现。
腹膜的疾病
腹膜peritoneum属于浆膜,由对向腹膜腔表面的间皮及其下面的结缔组织构成,覆盖于腹、盆腔壁的内面和脏器的外表,薄而透明,光滑且有光泽。依其覆盖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壁腹膜parietalperitoneum或腹膜层和脏腹膜visceral peritoneum或腹膜脏层。前者被覆于腹壁、盆壁和膈下面;后者包被脏器,构成脏器的浆膜。两者互相延续构成腹膜囊。男性腹膜囊是完全封闭的,女性由于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囊,因而可经输卵管、子宫和阴道腔而与外界相通。腹膜脏层与脏层,脏层与壁层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叫做腹膜腔peritonealcavity。腹膜腔内含少量浆液,有润滑和减少脏器运动时相互摩擦的作用。
气腹
气腹是因为可能在胃或肠子发生穿孔,而使腹腔内有气体进入,是一个危险的症状。
腹膜炎
腹膜炎是指腹膜腔内发生感染,由於发炎可能会造成穿孔,并且持续扩大影响腹腔内的器官,所以是很严重的症状,往往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腹水
形成物
腹膜从壁层向脏层移行,或从一器官移行于另一器官,构成双层的腹膜结构。两层腹膜间常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走行。这些形成物偏大其本身结构特点和特定脏器联属而分别命名为韧带、网膜和系膜。另外,腹膜在一些特定部位形成小而浅的隐窝或大而深的陷凹,在覆盖一些血管或韧带时形成向腹腔内隆起的皱襞。
1.肝镰状韧带
肝镰状韧带falciformligament of liver 呈镰刀状,一端起于脐以上的腹前壁正中线稍偏右侧和膈下面的壁腹膜,另一端连于肝的膈面,借之将肝从外形上分为左、右两叶。该韧带的游离下缘肥厚,内含由脐至肝门的脐静脉索(由胚胎时脐静脉闭锁构成),特名为肝圆韧带roundligament of liver。
肝冠状韧带coronaryligament of liver 为由膈下面的壁腹膜连于肝的膈面的腹膜构成,呈冠状位,由前后两层构成。前层可视为镰状带的左、右两层分别向左、右侧的延续,后层则可理解为腹后壁的壁腹膜从膈下面向肝上面的反折。冠状韧带前、后两层之间有一定距离,这部分肝脏因无腹膜被覆故名肝裸区。此处肝的被膜直接与膈下筋膜愈合。在肝冠状韧带的左、右两端处,前后两层互相靠近,叫做左、右三角韧带leftand right triangular ligament。
3.小网膜
小网膜lesseromentum是联系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呈冠状位,含脂肪组织处较厚,其余部分薄而稀疏,呈网眼状。小网膜的左侧部为肝胃韧带hepatogastricligament,系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内含胃左、右动静脉,胃上淋巴结和胃的神经等。右侧部为肝十二指肠韧带hepatoduodenalligament,系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其游离右缘肥厚,有胆总管(紧右侧游离缘)、肝固有动脉(位于胆总管的左侧)和门静脉(位于上述二管的后方)走行于其中。
4.大网膜
大网膜greateromentum由自胃大弯双层垂下至盆腔上口高度再向后上反折至横结肠的共四层腹膜构成。成体大网膜四层互相愈合,呈门帘状遮于腹腔下部器官的前方。大网膜疏薄,含有多少不等的脂肪,常呈筛网状。其中前两层自胃大弯下降至横结肠前方并与之愈着,叫做胃结肠韧带gastrocolicligament内有胃网膜血管走行。大网膜组织内含有吞噬细胞,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当腹腔器官发生炎症时,大网膜的游离部向病灶处移动,并包裹病灶以限制其蔓延。小儿大网膜较短,故当下腹部器官病变时(如阑尾炎穿孔),由于大网膜不能将其包围局限,常致成弥漫性腹膜炎。
5.胃脾韧带
胃脾韧带gastrolienicligament为连于胃底部和脾门间的双层腹膜结构,与大网膜的左端相续,内含胃短动脉,为脾动脉向胃底的分支。
6.脾肾和脾膈韧带
为系于脾门和左肾前面、膈的双层腹膜结构,其中反折至左肾前面的叫脾肾韧带splenorenalligament,其上端部分附于膈叫脾膈韧带splenophrenicligament 。脾膈韧带上部为自胃贲门和食管腹段系于膈,叫做胃膈韧带gastrophrenicligament。脾肾韧带内有脾血管走行,胰尾亦位于该韧带内。
小网膜、胃后壁和腹后壁腹膜之间的扁窄间隙叫做网膜囊omentalbursa(又称Winslow’s囊)。囊的前壁由上向下依次为小网膜、胃后壁和胃结肠韧带;后壁是覆盖于胰、左肾和左肾上腺前方的腹后壁腹膜,下方还有横结肠及其系膜;上壁为膈下面的腹膜和肝尾叶;下壁为大网膜前两层与后两层的愈合部;左壁为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和脾膈韧带;右侧借网膜孔与大腹膜腔相通。
网膜孔omentalforamen(又称Winslow’s孔)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的上部起始段(球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游离缘,后界为覆盖下腔静脉的腹后壁腹膜。网膜孔一般仅可通过1-2个手指。
网膜囊的结构和毗邻特点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胃溃疡胃后壁穿孔时内容物常局限于网膜囊内,形成上腹部局限性腹膜炎,继之常引起粘连,如胃后壁与横结肠系膜或与胰腺粘连,从而增加了胃手术的复杂性。胃后壁、胰腺疾患或网膜囊积液时均须进行网膜囊探查,一般采取切开胃结肠韧带的入路,但由于邻近器官的炎性病变粘连,胃结肠韧带与其深面的横结肠系膜可发生粘连,在切开胃结肠韧带时应予特别注意。
腹腔横断面(通过网膜孔)
8.小肠系膜
小肠系膜mesentery是将空、回肠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呈扇形,附着于肠壁的一缘与小肠长度一致,可达6-7米,而附于腹后壁的一端,长度仅16厘米左右——即肠系膜概radixof mesentery。由于肠系膜两缘的差异甚大,故肠系膜形成许多皱褶,系膜的两层间有小肠血管及其分支、淋巴管和神经走行,并含有脂肪和淋巴结。由于回肠的系膜较长,所以肠系膜扭转多发生于该部。
阑尾系膜
阑尾系膜mesoappendix呈三角形,将阑尾系于小肠系膜下端。在其游离缘中有阑尾血管走行。
10.十二指肠悬韧带
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又叫Treitz’s韧带)是联系于横结肠系膜根与十二指肠空肠曲之间的腹膜皱襞,内含十二指肠悬肌,该肌由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起于右膈肌脚,止于十二指肠空曲上部后面,有悬吊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手术时常以此韧带做为判定空肠起端的标志。
11.横结肠系膜
横结肠系膜transversemesocolon 将横结肠系于腹后壁,系膜根为横位,右端起自结肠右曲,向左依次横过右肾、十二指肠降部、胰头、胰体、左肾至结肠左曲。系膜中含有结肠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横结肠系膜根常做为划分腹腔上、下部的标志。此外,由膈连至结肠左曲的腹膜皱襞叫膈结肠韧带phrenicocolicligament,对脾起承托作用。
12.乙状结肠系膜
乙状结肠系膜sigmoid mesocolon位于左髂窝,将乙状结肠系于盆壁。系膜根附着于左髂窝和骨盆的左后壁,内含乙状结肠的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由于乙状结肠活动度较大,加之系膜较长,故易发生系膜扭转而致肠梗阻。
解剖步骤与方法
1.打开腹膜腔
自剑突向两侧沿肋弓切开至腋中线,再向下切至髂前上棘,将腹前外侧壁向下方翻起。翻起时可见肝镰状韧带,自脐和腹前壁连于肝的膈面和肝门,可在靠近腹前壁处切断之,并剪断韧带游离下缘内的肝圆韧带。
2.原始腹膜腔和脏器的观察
打开腹膜腔后,可见贴附于腹内筋膜内面光滑的膜,即腹膜壁层;覆盖于脏器表面的光滑的浆膜为腹膜脏层。另外在器官与器官之间或器官与腹壁之间有腹膜形成物(韧带、网膜、系膜)相连。腹膜壁层与脏层、脏层与脏层之间的潜在腔隙即腹膜腔,正常情况下,仅有少量浆液存在,腹膜腔的形态随器官盈虚、运动等因素而变化。
在两侧肋弓围成的胸骨下角内,可见到肝膈面的一部分露出。肋下缘与右销赃骨中线相交处可见胆囊底。肝下缘与左肋弓之间可见到胃体及胃大弯的一部。自胃大弯向下垂有帘子状的大网膜,成人几乎复盖了胃下方全部的腹部脏器。小儿大网膜较短,仅能覆盖一部分脏器。
将大网翻起,可见蟠曲的小肠袢,小肠袢周围有大肠围绕,即居于右髂窝的盲肠和阑尾、右侧的升结肠、上方的横结肠、左侧的降结肠和左髂窝的乙状结肠等。
3.检查腹膜腔上部的腹膜形成物
肝镰状韧带一端已从腹前壁切下,将右侧肋弓上提,将肝推向下方,可见镰状韧带呈上宽下窄的镰刀状。用手指搓捻其游离下缘,内含结缔组织索即肝圆韧带。将手指插入肝膈面与膈之间,指尖可触及肝镰状韧带两层分别向左、右侧分开,系于膈与肝上面之间,构成冠状韧带的前层,沿此层向左、右可探查到位于其两端的左、右三角韧带。绕过左三角韧带的游离缘可摸到冠状韧带的后层。
将肝推向右上方,可见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间有薄而疏松的小网膜(左侧的肝胃韧带和右侧的肝十二指肠韧带)。
沿胃大弯下方约2厘米处,剪开大网膜前2层,将右手食指由切口伸入胃后面的网膜囊,在胃底部和脾门之间,用拇指和食指夹撮胃脾韧带,再用左手沿脾与膈之间向绕过脾后缘,与右手食指间探查脾肾韧带。在脾的下方可见从结肠左曲连于膈的膈结肠韧带。
4.探查网膜囊和网膜孔
将右手食指自胃大弯下缘的切口伸入网膜囊,依次探查囊的上壁为肝左叶和膈下面的腹膜,下壁即大弯切口处、大网膜前两层和后两层的愈着部,左界为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右界为小网膜游离右缘后方的网膜孔。再将左手食指伸入网膜孔,使左、右食指在网膜囊内会合,证实网膜孔为网膜囊右侧的开口。摸触网膜孔的四界,前界为小网膜(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游离右缘;后界为覆盖下腔静脉的腹后壁腹膜;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
5.观察扇形的小肠系膜后将小肠袢推向左侧,检查小肠系膜根自第二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至右骶髂关节前方。
6.循大肠走向依次观察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及乙状结肠系膜的附着部位以及升、降结肠三面被覆腹膜的情况,升、降结肠外侧的结肠旁沟。
7.观察腹膜的陷窝和陷凹,将手伸至右肾的上方,探查右肾与肝之间的肝肾隐窝,该处常有液体蓄积,是平卧位时腹膜腔的最低点。将小肠袢推向右侧,并将横结肠向上翻起,在横结肠系膜根部可见一腹膜皱襞,延伸到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部,即Treitz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在盆腔,腹前壁腹膜向腹后壁腹膜移行,男性在膀胱和直肠间形成直肠膀胱陷凹;女性则形成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后者较深,当半坐位时是腹膜腔的最低点。
8.依次从正中线向两侧观察腹前壁下部的腹膜皱襞和窝。它们是脐正中襞、成对的脐内侧襞和脐外侧襞(腹壁下动脉壁)以及位于它们中间的成对的膀胱上窝、腹股沟内侧窝以及位于脐外侧襞外侧的腹股沟外侧窝。
9.按讲义观察腹膜腔分区,注意它们的位置和通向。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