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比粘度”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 概述== 全血比粘度不仅检测血液本身(主要是红细胞)的变化,亦可了解血管心脏的变化。 全血比粘...”)
 
 
第9行: 第9行:
 
== 全血比粘度的医学检查==
 
== 全血比粘度的医学检查==
  
检查名称
+
=== 检查名称===
全血比粘度 分类
+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查]] 取材
+
全血比粘度
血液 全血比粘度的测定原理
+
=== 分类===
 +
 
 +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查]]
 +
=== 取材===
 +
 
 +
血液
 +
=== 全血比粘度的测定原理===
 +
 
 
(1)原理部分:
 
(1)原理部分:
  
第27行: 第34行:
 
A.切变率:不同的黏度计有不同的量程。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建议,测定血液黏度[[理想]]的切变率范围选择在1~200s-1。临床血液黏度测量可在此范围内选择两个以上切变率,其中一个应选择在40s-1以下,最好选择在10s-1以下,高切变率最好选在200s-1左右。
 
A.切变率:不同的黏度计有不同的量程。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建议,测定血液黏度[[理想]]的切变率范围选择在1~200s-1。临床血液黏度测量可在此范围内选择两个以上切变率,其中一个应选择在40s-1以下,最好选择在10s-1以下,高切变率最好选在200s-1左右。
  
B.测试温度:液体黏度与温度成负[[相关]],血液黏度计应该有较好的恒温[[控制系统]],温度波动范围应小于0.5℃,测试温度选择在25℃或37℃均可。 试剂
+
B.测试温度:液体黏度与温度成负[[相关]],血液黏度计应该有较好的恒温[[控制系统]],温度波动范围应小于0.5℃,测试温度选择在25℃或37℃均可。
 +
=== 试剂===
 +
 
 
抗凝剂的使用对于[[血液粘度]]测定亦有影响。目前认为,以[[肝素]]或EDTA(乙二胺四[[乙酸]]盐)为宜,其抗凝浓度应分别在10~20U/ml血及3.4~4.8mol/L血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EDTA三钾盐与EDTA二钾盐相比,会造成平均[[细胞]]容积的降低。肝素有可能造成[[血小板]]的微聚集体,会影响细胞滤过能力。所以,对于某些粘度测定与细胞滤过实验共存的[[检验]]不太适合。[[枸橼酸]]盐或[[草酸盐]]作为抗凝剂容易引起细胞皱缩,一般不作为粘度测定时的抗凝剂。只在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或与血小板聚集实验共用血样时使用。
 
抗凝剂的使用对于[[血液粘度]]测定亦有影响。目前认为,以[[肝素]]或EDTA(乙二胺四[[乙酸]]盐)为宜,其抗凝浓度应分别在10~20U/ml血及3.4~4.8mol/L血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EDTA三钾盐与EDTA二钾盐相比,会造成平均[[细胞]]容积的降低。肝素有可能造成[[血小板]]的微聚集体,会影响细胞滤过能力。所以,对于某些粘度测定与细胞滤过实验共存的[[检验]]不太适合。[[枸橼酸]]盐或[[草酸盐]]作为抗凝剂容易引起细胞皱缩,一般不作为粘度测定时的抗凝剂。只在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或与血小板聚集实验共用血样时使用。
  
操作方法
+
=== 操作方法===
 +
 
 
(1)打开仪器预热,使恒温[[系统]]达到测试温度。
 
(1)打开仪器预热,使恒温[[系统]]达到测试温度。
  
第37行: 第47行:
 
(3)按测量键,切变率按由高至低的顺序进行测量。为了避免血球下沉,选择切变率档次不宜过多,每档停留时间不宜太长。
 
(3)按测量键,切变率按由高至低的顺序进行测量。为了避免血球下沉,选择切变率档次不宜过多,每档停留时间不宜太长。
  
(4)每个试样测量后应将试样杯[[清洗]]擦干。 正常值
+
(4)每个试样测量后应将试样杯[[清洗]]擦干。
 +
=== 正常值===
 +
 
 
锥板式血液黏度计检验法
 
锥板式血液黏度计检验法
  
第50行: 第62行:
 
低切:男:8.23~10.01mPa·s
 
低切:男:8.23~10.01mPa·s
  
女:7.67~10.29mPa·s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
女:7.67~10.29mPa·s
 +
===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
 
 
(1)增高:[[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栓塞]]、[[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增高:[[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栓塞]]、[[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降低:[[出血性脑卒中]]、[[呕血]]与黑粪([[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出血性[[休克]]。 附注
+
(2)降低:[[出血性脑卒中]]、[[呕血]]与黑粪([[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出血性[[休克]]。
 +
=== 附注===
 +
 
 
(1)[[采血]]与抗凝:采血方式不当可引起黏度[[测量误差]]。根据ICSH的建议,压脉带压迫的时间应尽可能缩短,针头插入后,应在压脉带松开5s后开始采血,抽血时用力不宜过猛。
 
(1)[[采血]]与抗凝:采血方式不当可引起黏度[[测量误差]]。根据ICSH的建议,压脉带压迫的时间应尽可能缩短,针头插入后,应在压脉带松开5s后开始采血,抽血时用力不宜过猛。
  
第70行: 第86行:
 
由于在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主要受红细胞聚集的影响,高切变率时,血液黏度主要受[[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因此,若低切变率下,还原黏度升高,表明[[红细胞聚集性]]升高,若高切变率时,还原黏度升高,表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由于在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主要受红细胞聚集的影响,高切变率时,血液黏度主要受[[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因此,若低切变率下,还原黏度升高,表明[[红细胞聚集性]]升高,若高切变率时,还原黏度升高,表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相关疾病
+
=== 相关疾病===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血与黑粪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血与黑粪
  
== 百科帮你涨知识 ==
+
{{zk120}}
 
 
[http://www.zk120.com/ji/ 查找更多中医古籍]
 
 
 
[http://www.zk120.com/an/ 查找更多名老中医的医案]
 
 
 
[http://www.zk120.com/fang/ 查找更多方剂]
 

2017年3月15日 (三) 13:32的最新版本

概述

全血比粘度不仅检测血液本身(主要是红细胞)的变化,亦可了解血管心脏的变化。

全血比粘度分为高切变和低切变两种黏度。高发变黏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红细胞变形能力低的血液,其高切变黏度便高;低切变黏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能力,红细胞相互聚集的血液,其低切变黏度增高。

全血比粘度的别名

全血比黏度

全血比粘度的医学检查

检查名称

全血比粘度

分类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查

取材

血液

全血比粘度的测定原理

(1)原理部分:

旋转式黏度计法:常见的旋转式黏度计是同轴锥板式结构,平板部分为样品杯,它与调速马达相连,当平板以某一转速旋转时,转动的扭矩通过血样传递到锥体;血样越粘,传入的扭矩越大(图1)。锥体受力大小由与其相连的测力传感器检测,利用下式可计算被测液体的黏度η:

式中,N为转数(r/min),M为扭矩,K为仪器常数。它是由两个同轴部件的几何参数、角速度及应力检测装置的一些物理参数决定的,一般在仪器出厂时均已标出,用户也可根据黏度计说明书,自己标定K值。目前国内外常见的测量稳流状态下血液黏度计有日本E型黏度计,国产NXE-Ⅰ型、NZ-6型黏度计等,它们仅能作血液表观黏度测量。另一类较复杂的流变仪,它们不仅可以测量稳流状态下的血液黏度,而且可作振荡流动状态下血液黏弹性的测量,但价格昂贵。

(2)结构部分:

①黏度及有关物理量的单位:根据国际单位制(SI)的规定,黏度应以mPa·s(毫帕·秒)为单位。过去常以泊或厘泊为单位,1mPa·s=1cp,黏度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归纳下表(表1)。

②测试条件:

A.切变率:不同的黏度计有不同的量程。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建议,测定血液黏度理想的切变率范围选择在1~200s-1。临床血液黏度测量可在此范围内选择两个以上切变率,其中一个应选择在40s-1以下,最好选择在10s-1以下,高切变率最好选在200s-1左右。

B.测试温度:液体黏度与温度成负相关,血液黏度计应该有较好的恒温控制系统,温度波动范围应小于0.5℃,测试温度选择在25℃或37℃均可。

试剂

抗凝剂的使用对于血液粘度测定亦有影响。目前认为,以肝素或EDTA(乙二胺四乙酸盐)为宜,其抗凝浓度应分别在10~20U/ml血及3.4~4.8mol/L血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EDTA三钾盐与EDTA二钾盐相比,会造成平均细胞容积的降低。肝素有可能造成血小板的微聚集体,会影响细胞滤过能力。所以,对于某些粘度测定与细胞滤过实验共存的检验不太适合。枸橼酸盐或草酸盐作为抗凝剂容易引起细胞皱缩,一般不作为粘度测定时的抗凝剂。只在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或与血小板聚集实验共用血样时使用。

操作方法

(1)打开仪器预热,使恒温系统达到测试温度。

(2)将试样在测试温度下恒温5min后,充分混匀加入试样杯。

(3)按测量键,切变率按由高至低的顺序进行测量。为了避免血球下沉,选择切变率档次不宜过多,每档停留时间不宜太长。

(4)每个试样测量后应将试样杯清洗擦干。

正常值

锥板式血液黏度计检验法

高切:男:2.70~5.20mPa·s

女:1.64~4.78mPa·s

中切:男:5.03~6.67mPa·s

女:4.36~5.88mPa·s

低切:男:8.23~10.01mPa·s

女:7.67~10.29mPa·s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增高: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栓塞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降低:出血性脑卒中呕血与黑粪(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出血性休克

附注

(1)采血与抗凝:采血方式不当可引起黏度测量误差。根据ICSH的建议,压脉带压迫的时间应尽可能缩短,针头插入后,应在压脉带松开5s后开始采血,抽血时用力不宜过猛。

抗凝剂应采用固体抗凝剂,以防止对血液的稀释作用,若采用液体抗凝,应提高抗凝剂的浓度,以减少加入液体量,一般以肝素或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或二钠(EDTA-K:或EDTA-Na2)抗凝,但因钾盐溶解度大,故以钾盐为好。

(2)试样存放时间:采血后应立即进行测试,在室温下存放过长时会引起测量结果偏高,最好于4h内完成测试。若存于4℃冰箱可延长至12h,血标本不宜在0℃以下存放,因为在冰冻条件下红细胞会发生破裂。

(3)生命节律的影响:曾有研究指出,人体在1天中血液黏度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有两次高峰,分别在上午11时和下午8时。进食会引起血细胞比容血浆成分的变化,因此采血时间以清晨空腹为宜。

(4)参考值问题:血液黏度是血浆黏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的聚集和变形,血小板及白细胞等这些内在因素在一定测量条件下的宏观表现,而这些因素又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血液黏度也有一定波动范围。在病理状态下血液流变性会发生复杂变化。因此要评价血液黏度是否正常必须要有参考值,参考值必须由经过严格检查、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群获得。但人群中疾病的检出率依赖于人的年龄、医学知识和检测技术的水平,因此参考值具有相对性。另外不同地区的人群生活水平和习惯不同,对血液黏度也有影响,因此没有普遍适用的参考值,即使采用通用的仪器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也是如此。因此不同地区和实验室应具有自己的参考值。

(5)血细胞比容对黏度的影响:血液是血细胞在血浆中的悬浮液,其黏度受血浆和血细胞性质的影响,为排除血浆黏黏度对血液黏度的影响,引入了相对黏度(ηr)的概念,它是血液黏度(ηb)与血浆黏黏度(ηp)的比值,即: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主要的有形成分,对血液黏度的影响最大,全血黏度随血细胞比容的增加呈指数上升,为排除血细胞比容(HCT)变化对血液黏度的影响,引入了还原黏度的概念,它表示红细胞单位压积变化引起的血液黏度的增加,即:

由于在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主要受红细胞聚集的影响,高切变率时,血液黏度主要受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因此,若低切变率下,还原黏度升高,表明红细胞聚集性升高,若高切变率时,还原黏度升高,表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相关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血与黑粪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全血比粘度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全血比粘度》经典原文。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