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穴”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5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梁丘''',[[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郄穴]]。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另说在膝上3寸(《[[千金要方]]》);在[[膝盖骨]]上尽处[[陷中]]([[循经考穴编]]》广注)。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治膝胫[[痹痛]],[[鹤膝风]],[[胃痛]],[[乳痈]]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穴位/导航}}
 +
'''梁丘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郄穴]]。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另说在膝上3寸(《[[千金要方]]》);在[[膝盖骨]]上尽处陷中([[循经考穴编]]》广注)。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治膝胫[[痹痛]],[[鹤膝风]],[[胃痛]],[[乳痈]]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基本简介==
+
==定位==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
1.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症状]]: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该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怯寒症。
+
2. 取穴方法: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3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痛]]。
+
{{概述图|akupixstst34.jpg|梁丘穴}}
 +
==解剖==
 +
[[股直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刺灸法:直刺 1~1.2寸。
+
==主治==
 +
[[胃痉挛]]、[[腹泻]]、[[鹤膝风]]、浮肿、[[乳痈]]等。
  
附注:足阳明经[[郄穴]]。梁丘穴,足阳明郄穴。
+
该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怯寒症。
  
别名:[[鹤顶穴]],跨骨穴。
+
==刺灸法==
 +
刺法:[[直刺]]0.5~1寸。
  
穴义: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临床应用==
 +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痛]]。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犊鼻穴]]
+
==附注==
 +
1. 足阳明之[[郄穴]]。本穴言为胃经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征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针刺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
  
功能作用:约束并屯积胃经经水。
+
2. 腧穴释义:梁,屋之横梁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
{{zk120}}
 
 
注意:[[梁门]]与梁丘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门而在梁丘?此是因为梁门所处为肉之小会,为溪,而梁丘所在为肉之大会,为谷,梁丘所约束的[[阴市]]内经水较梁门所约束的[[承满穴]]经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为胃经之郄穴,且善治本经急性病。  
 
==穴位名解==
 
(1)梁丘。梁,屋之横梁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2)足阳明郄穴。本穴言为胃经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征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针刺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
 
 
 
==参看==
 
*[[针灸学/梁丘穴|《针灸学》- 梁丘穴]]
 
== 百科帮你涨知识 ==
 
 
 
[http://www.zk120.com/ji/search?qe=%E6%A2%81%E4%B8%98%E7%A9%B4 中医古籍论梁丘穴]
 
 
 
[http://www.zk120.com/an/ 查找更多名老中医的医案]
 
 
 
[http://www.zk120.com/fang/ 查找更多方剂]
 

2017年8月21日 (一) 13:58的最新版本

梁丘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郄穴。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另说在膝上3寸(《千金要方》);在膝盖骨上尽处陷中(循经考穴编》广注)。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治膝胫痹痛鹤膝风胃痛乳痈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定位

1.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2. 取穴方法: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3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Akupixstst34.jpg

解剖

股直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胃痉挛腹泻鹤膝风、浮肿、乳痈等。

该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怯寒症。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应用

足三里穴中脘穴胃痛

附注

1. 足阳明之郄穴。本穴言为胃经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征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针刺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

2. 腧穴释义:梁,屋之横梁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梁丘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梁丘穴》经典原文。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