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足三里穴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人体常用的防病保健要穴,具有补脾益气、和胃调中的功效。最早见于《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足膝腰部疾病、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疗效,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防御疾病能力,对改善和缓解抑郁症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直刺1-2寸。

定位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Akupixstst36.jpg

解剖

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1. 胃肠疾病: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等。

2. 心肺疾病:咳嗽气喘,心悸气短等。

3. 神志病:失眠,头晕,癫狂

3. 其他:失眠,头晕,虚劳,水肿,膝痛,下肢痿痹,脚气,乳痈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2寸。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配伍运用

1. 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2. 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3. 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4. 配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5. 配上巨虚、三阴交、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6. 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7. 配中脘、内关,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8. 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研究运用

1. 对唾液分泌的影响 对110例健康者针刺足三里穴,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加。亦有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当拇指向前捻转时,唾液淀粉酶含量骤然增加,拇指向后则降低。

2. 对胃蠕动的影响 针刺对健康者的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随机体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胃功能也不同。从胃电图也显示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218例健康者的足三里穴,以观察其胃的张力、胃蠕动频率、胃的排空时间等,所得结果是,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也不同,是一种双向调整作用。已从正常与某些患者,在针刺足三里穴时,胃电的变化中得到证实。当针刺足三里时,胃电频率和振幅均有双向的调整作用。

3. 对胃分泌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 ,治疗消化系统病时,针刺对胃酸和胃蛋白酶有调整作用,原来水平高者,针刺后降低,而低者则升高,对营养不良患者低于正常的胃总酸、游离酸、胃蛋白酶脂肪酶等指标,针刺后可恢复正常。

4. 对肠功能的影响 :80例便秘患者,针刺后顺利排便;对腹泻患者有止泻作用。

5.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40名健康男女青年,针刺足三里时,安静肺通量比针前增加24.9%,耗氧量增强22.8%。

6.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 针刺足三里可以促进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的提高。对免疫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DHA值,从而控制发病。

② 配三阴交,温针治疗121例,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6天后,白细胞升高的有效率为73.6%。

7. 对肠胃功能的影响 :

① 从大鼠、豚鼠、兔等动物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针刺兔的“足三里穴”,对小肠的运动以减弱为主,亦有部分动物表现先减弱后增强。并从另一实验中得到,当轻捻转与留针时,小肠运动以增强为主,重捻则运动减弱。

② 对兔小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有明显影响,可使小肠电周期缩短,III相时程延长,即小肠分节运动周期缩短,每一次蠕动持续时间延长,有助于小肠对食糜的消化。

③ 对引起肠运动效应的传导途径研究中得知,除神经的传导外,还有动脉壁上的一些结构参与,其中平滑肌的传导很可能参与这一效应。

④ 有镇呕效应,表现为呕吐的症状持续时间缩短。镇呕吐的机理,是通过迷走神经,当切断迷走神经后,电针镇呕吐的效应就消失。

附注

1. 足阳明经所入为“合穴”。

2. 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文献摘要

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灵枢》: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

《外台》: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以三里下气。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

《马丹阳十二穴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泄泻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足三里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足三里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