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性心理治疗
Whywhy(讨论 | 贡献)2017年3月8日 (三) 18:05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概述== 解释性心理治疗指对心理、行为及人际情境中的关系或意义提出假设, 使患者用新的参照系来看待、描述...”)
目录
概述
解释性心理治疗指对心理、行为及人际情境中的关系或意义提出假设, 使患者用新的参照系来看待、描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澄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新观点理解病理性问题与各种内外因素的关系,获得领悟,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解释性心理治疗的适应证
解释性心理治疗的禁忌证
准备
方法
1.直接解释
按引发感受、干预力度和发挥作用的时间不同,分为以下4个层次。
(1)反映:治疗师给患者的解释信息不超过公开表达出来的内容。
(2)澄清:稍微点明患者的表达中所暗含、暗示的,但自己未必意识到的内容,帮助患者将以往只是模糊感受到的心理体验言语化。
(3)对质:利用患者呈现出来的情感和思想作为材料,提醒患者注意暗含的,但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承认的情感和思想。
(4)主动阐释:直接导入全新的概念、意义联系或联想。 2.隐喻性阐释技术 通过类比语言、象征性思维进行的交流活动,利用比喻、象征的方法来促进患者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可用故事、阅读、看录像等传达治疗师自己的阐释,也可由此用间接的方式增加体验、促进领悟,促成患者产生自己的阐释。
注意事项
1.掌握好时机和内容,访谈早期多做反映和澄清;访谈深入后增加对质和阐释。接近访谈结束时,让患者有机会做出自己的阐释。
2.在“因果关系”阐释中包含可控制的原因,尽量不用不可控制原因;提供积极的阐释。
3.以助人、促进健康为目的,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利益。
5.治疗中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6.技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掌握,能进行合理解释,不使用超自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