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心法要诀》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儿科著作六卷(即《医宗金鉴》卷五十-五十五)。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介绍诊察儿科病证的要领及小儿初生后各杂病的证治。

简介

《幼科心法要诀》儿科著作六卷(即《医宗金鉴》卷五十-五十五)。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介绍诊察儿科病证的要领及小儿初生后各杂病的证治。论述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附面部望诊图、虎口三关脉纹图等。 ==概述==

《医宗金鉴》是清代著名医家吴谦所著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其中《幼科心法要诀》(共六卷,分二十七门)对小儿常见病证,从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作了详尽而概括的论述,发微殊多,至今对儿科临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1、重视初生保健,以防患于未然 吴氏在中,用接近两卷的篇幅,详细论述了新生儿的护理和疾病防治。他主张初生儿“拭净口中不洁,继以胭脂蘸茶清擦口舌齿颊间”。历代医家均认识到初生儿拭口的重要性。婴儿初生时,口中留有秽液.......==肾疳《幼科心法要诀》==

解颅鹤膝齿行迟,骨瘦如柴面黑黧,齿龈出血口臭气,足冷腹痛泻哭啼。肾疳先用金蟾治,九味地黄继进宜,若逢禀赋气虚弱,调元散 进莫迟疑。 【注】肾属水,色黑主骨。患此疳者,初必有解颅,鹤膝、齿迟、行迟、肾气不足等证。更因甘肥失节,久则渐成肾疳,故见面色黧黑,齿龈出血,口中气臭,足冷如冰,腹痛泄泻,啼哭不已之证。先用金蟾丸治其疳,继以九味地黄丸调补之。若禀赋不足者,调元散 主之。 金蟾丸 干虾蟆( ,五个) 胡黄连 黄连(各三钱) 鹤虱(二钱) 肉豆蔻(煨) 苦楝根白皮 雷丸芦荟(生) 芜荑(各三钱) 上为末,面糊为丸,绿豆大,雄黄为衣,每服十五丸,米汤化下。

九味地黄丸 熟地 茱萸肉(各五钱) 赤茯苓 泽泻 牡丹皮 山药(炒) 当归 川楝子 使君子肉(各三钱) 上为细末,炼白蜜 为丸,如芡实大,用滚白水研化,食前服。 调元散 人参 茯苓 白术(土炒) 山药(炒) 川芎 当归 熟地黄 茯神 黄 (炙) 甘草(炙) 白芍(炒)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调元散 治禀赋弱,参苓白术干山药,芎归熟地共茯神,黄 甘草同白芍。 ==四诊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属性:儿科自古最为难,千里愆,气血未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热寒,听声审病兼切脉,表里虚实随证参。

【注】儿科一道,自古为难,盖以小儿形质柔脆,易虚易实,调治少乖,则毫厘之失,遂致千里之谬。气血未充者,气血尚未充盈也。难据脉者,脉无定准,不可只以脉为主也。神识未发者,茫然无知识也。不知言者,不能言其疾苦也。诊小儿之病,惟凭察面部形色,识其因何而生也。三关者,手虎口处风、气、命三关也,当视脉纹形色,以诊其属热属寒也。听声者,听其五声所主之病也。审病者,审其安、烦、苦、欲、饮食、二便也。切脉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滑、涩、大、小、有力、无力也。医者诚能以四诊参。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幼科心法要诀》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幼科心法要诀》》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