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绿豆.jpg

绿豆为豆科植物绿豆的干燥种子。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可治疗痈肿疮毒;暑热烦渴;药食中毒;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药性

甘,寒。归心,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应用

1.痈肿疮毒。本品甘寒,清热解毒,以消痈肿。可广泛用于热毒疮痈肿痛,单用煎服有效,或生研加冷开水浸泡滤汁服;《普济方》以本品与大黄为末加薄荷汁、蜂蜜调敷患处以解毒消肿。若与赤小豆黑豆甘草同用,又可预防痘疮麻疹,如三豆饮(《世医得效方》)。

2.暑热烦渴。本品甘寒,能清热消暑,除烦止渴,通利小便,故夏季常用本品煮汤冷饮,以治暑热烦渴尿赤等症,如绿豆饮(《景岳全书》);亦可与西瓜翠衣荷叶青蒿等同用,以增强疗效。

3.药食中毒。本品甘寒,善解热毒,为附子巴豆、砒霜等辛热毒烈之剂中毒及食物中毒等的解毒良药。可用生品研末加冷开水滤汁顿服,或浓煎频服,或配伍黄连葛根甘草同用,如绿豆饮(《证治准绳》)。

4.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有一定的利水消肿之功,《圣惠方》以本品与陈皮、冬麻子同用煮食,用于治疗小便不通淋沥不畅,水肿等。

用量用法

煎服,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忌用。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绿豆,消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凉粉,造豆酒,或偏于冷,或偏于热,能致人病,皆人所为,非豆之咎也。豆粉须以绿色黏腻者为真,外科治痈疽,有内托护心散,极言其效,丹溪朱氏,有论发挥。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按《夷坚志》云,有人服附子酒多,头肿如斗,唇裂血流,急求绿豆、黑豆各数合,嚼食,并煎汤饮之,乃解也。

2.《本草经疏》:绿豆,甘寒能除热下气解毒。阳明客热则发出风疹,以胃主肌肉,热极生风故也,解阳明之热,则风疹自除。胀满者,湿热侵于脾胃也,热气奔豚看,湿热客于肾经也,除湿则肿消,压热则气下,益脾胃而肾邪亦自平也。

3.《本草求真》:绿豆味甘性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第书所言,能厚、能润、能和、能资者,缘因毒邪内炽、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服此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奏效。

4. 孙思邈:治寒热、热中,止泄痢、卒澼,利小便胀满。

5. 孟诜:研煮汁饮,治消渴,又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

6.《日华子本草》:益气,除热毒风,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

7.《开宝本草》: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

8.《纲目》:治痘毒,利肿胀。

9.《本草汇言》: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

10.《本草述》:治痰喘及齁。

11.《本经逢原》:明目。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

12.《会约医镜》:清火清痰,疗痈肿痘烂。

附方

1.解暑: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遵生八笺》绿豆汤)

2.治消渴,小便如常:绿豆二升,净淘,用水一斗,煮烂研细,澄滤取汁,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盏。(《圣济总录》绿豆汁)

3.治十种水气:绿豆二合半,大附子一只(去皮、脐,切作两片)。水三碗,煮熟,空心卧时食豆,次日将附子两片作四片,再以绿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别以绿豆、附子如前煮食,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水从小便下,肿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毒物盐酒六十日。(《朱氏集验医方》)

4.治小便不通,淋沥:青小豆半升,冬麻子三合(捣碎,以水二升淘,绞取汁),陈橘皮一合(末)。上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热食之。(《圣惠方》)

5.治赤痢经年不愈:绿豆角蒸熟,随意食之。

6.治小儿遍身火丹赤游肿:绿豆、大黄。为末,薄荷蜜水调涂。

7.治痈疽赤小豆、绿豆、黑豆、川姜黄。上为细末,未发起,姜汁和井华水调敷;已发起,蜜水调敷。(⑤方以下出《普济方》)

8.治金石丹火药毒,并酒毒,烟毒、煤毒为病:绿豆一升,生捣末,豆腐浆二碗,调服。一时无豆腐浆,用糯米泔顿温亦可。(《本草汇言》)

9.解乌头毒:绿豆四两,生甘草二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别名

青小豆(《圣惠方》)。

来源

为豆科植物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的干燥种子。

出处

日华子本草》。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绿豆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绿豆》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