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仰先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乔仰先,男,盐城建湖县人,汉族,师传(业师陈鉴仁),又毕业于上海市卫生学校。上海华东医院主任医师,曾任上海中医学会第三、第四届理事,上海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委员,闸北区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及区人委员会委员,区卫生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静安区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等。

个人简介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六十余载,擅长血液病、肝病、心脏病、老年病及疑难杂症等,尤其对血液病、肝病、心脏病更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见解,除日常诊疗外还担负高干首长保健和外宾治疗工作。曾在中医学会主办的如《金匮要略》等讲座班授课,上海市结核病防治中心主办的结核病进修大学讲授中医对结核病的论治方面课程。上海市卫生局委托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主办的1~5届中医研究班任带教老师,全国首届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荣誉成就== 发表论文《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急黄症(血清性肝炎)》、《冠心病证治》等40余篇。合作编写《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中医部分,《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瘀症、冠心病、奇症、不孕症等部分),《肝病防治新论》等著作十余部。85年获上海市卫生局颁发“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年,为发扬医药学作出贡献”的表彰,89年被收入《上海当代名医列传》、94年被收入《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95年被收入《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科研成果== 凉血止血治标,温肾健脾治本治愈急性危重“再障”一例1997年参加“”论文大赛获二等奖。

幼女早熟治从肝肾男童手淫降火当先1997年12月第二次参加“华佗杯”论文大赛获特等奖

养阴扶正,宽胸逐湿,治疗虚劳,悬饮1998年“新医新药华佗杯”国际论文大赛获金奖==学术观点== 一、讲究医德

医术虽精,若缺医德就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医德虽高,若缺医术也不可能做到治好一切疑难杂症。因此作为一个卫生工作者,对医术攻德不可缺一。此论点不仅是对每个传人开教第一课,同时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它要求和对照自己。

二、重视脾肾

肾为先天,脾为后天,补当在健脾之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补气当在益血之先。

1.论脾肾

肾精属阴,肾气属阳,肾阴又称真阴,肾阳又称真阳,肾阳盛则各脏腑诸阳俱盛,肾阴衰则各脏腑阴均亏。且肾之阴阳不仅在人体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且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因此肾精充则骨髓的生化有源,肾精亏则骨髓的生化不足。

李中梓云“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脏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说明脾胃司消化以生气血。五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主也”。即说明脾与肾的关系,而“肾主骨”与现代医学认为“血生于骨髓中”同一论点,更说明脾肾,是生气血的主要脏器。

精与血又是互生的,精足则血旺,精衰则血贫,故贫血病人脾肾盛衰是个主要关键。

2.论气血

气在人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夫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升。”宋·杨士瀛云:“人以气为主,阴阳之所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荣卫之所以转运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从扬氏所言使人更体会到气在人体中作用非常重要。

从临床治疗中又可看出补气与补血的关系为当归补血汤,本是内虚补血常用要方,可是该方中补气的黄芪大于补血的当归5倍,何故?此即经云“阳生同是阴长”、“血脱者益气”,也就是“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再从气的动力来看,疏气之品,大有助化瘀之力,如活血化瘀的方剂中加行气疏肝之剂则化瘀之力更强。如血府逐瘀汤中除了桃红四物汤之外另一方面还具有疏肝理气的四逆散相配,从临床上规定,该方对瘀血引起的疾病如头药痛,胸痛,腹部有块月经闭塞,唇紫且暗等等用之颇佳,说明活血加理气之品,则大有助于化瘀之力。

3.“再生障碍性贫血”,它是虚亏为主,它的虚主要关系在脾肾(尤其是肾),我们将它分为“阳虚偏重型,阴虚偏重型,阴阳两虚型”,有时也会夹瘀或血热等等,在治疗上主要是调理阴阳,补养气血是治疗本病的要法。有兼症者则标本兼顾,为消瘀活血,清热凉血等(理阴阳主要指脾肾尤其是肾阴肾阳)。

白血病”在外表来看是多属实证,实际是本虚标实,尤其后期虚症较多。它的症型很复杂,一般分为“温病型”、“血热型”、“瘀血型”、“肝郁型”、“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等等,在治疗时则根据复杂的症情取辨证施治法,或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或标本兼顾。

4.湿蕴则血滞,血瘀则湿郁,利湿有化瘀之力,活血有渗湿之功。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相互影响,且又能相互转化,尤其当人的某种正气不足时,它就会乘虚而入,湿为六淫之一,它既能单独为患,又会与其他邪淫相合为害。人体运化水湿的功能主要在脾(包括肾、肺)所以脾阳虚就会发生“湿困脾”而致病。临床常见重症肝炎,它主要是湿瘀为患,故对该症一般以活血渗湿是常用法。利湿活血有一定的区别,为湿重于瘀者当以利湿为主,尚血瘀较显者则化瘀为主,但湿重瘀不显者,也须加活血药,瘀显湿不甚者也须加利湿剂,此即所为“利湿有化瘀之力,活血有渗湿之功。”从病理而言,凡有湿蕴者会引起血瘀,有血瘀者也会引起湿蕴,故在治疗时必须两相兼顾。==用药特色== 利胆祛瘀,妙用大黄;益气养阴,巧用二参。

颜某某,男,31岁。初诊1988年3月31日。

主诉:黄疸持续不退已十周。

自诉肝区疼痛,食欲尚可,食喜冷,但食后觉腹胀甚,口干苦,寐差,皮肤瘙痒,汗出不畅。大便量少不爽,质薄色黄,表面如油,小便深黄。

诊查;精神不振,悉苦面容,两目深黄,皮肤黄紫而且干燥。肝大肋下二指,按之作痛,脾肋下未及。心肺无殊,舌苔糙厚,脉弦数。

辨证:胆湿热,瘀阻血脉。

治法:清肝利胆,解毒祛瘀。

处方:茵陈15g,川大黄(后下)5,炒栀芩(各)6g,龙胆草15g,当归15g,红藤20g,败酱草30g,甘草6g,柴胡5g,赤白芍9各)15g,枳实5g,凌霄花15g,车前子(包)15g。

二诊:4月7日:药后腹胀减轻,肝区痛好转,皮肤仍瘙痒,舌苔厚腻,脉弦数。

处方:上方川大黄增至8g,凌霄花增至18g,再服14帖。

三诊:4月23日。复查肝功能提示总胆红素为11mg%,1分钟胆红素为3mg%,谷丙转氨酶及浊度试验正常,肝区胀痛及皮肤瘙痒已不明显。舌苔薄腻,脉细数。前方获效,依法加调补气阴治之。

处方:茵陈15g,川大黄(后下)9g,炒栀芩(各)6g,柴胡5g,赤白芍(各)15g,生地12g,枳实5g,甘草6g,生米仁30g,龙胆草15g,当归15g。生晒参2g,西洋参2g,另煎代茶,日两次。

止方服用7剂,复查总胆红素为6.2mg%,1分钟胆红素2.1mg%,又加服7剂。药后黄疸渐退,睡眠转佳,肝肋下刚及,皮肤瘙痒消失,两便亦调。复查总胆红素又降至5.7mg%,1分钟胆红素降为1.2mg%。要求出院治疗。出院后门诊随访,以三法方增损续进,其中川大黄用至12g;7月21日复查,黄疸尽退,肝功能全部正常。半年后即恢复全天工作。

按语:瘀胆型肝炎,是一种急性肝内胆汁瘀滞性肝炎,其症状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经三诊治疗后,患者谷丙转氨酶虽已正常,但胆红素及逐渐加重,最高达33.2mg%以上。会诊时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1)黄疸持续不退;(2)实现室检查总胆红素显著高。表现为一派肝胆湿热之象,如黄疸、肝大且痛,口干苦,食喜冷、腹胀,皮肤瘙痒且干燥;大便不爽,量少质薄,色黄,表面如油;小便深黄;舌苔糙厚,脉弦数等等。其病机是湿热相搏,郁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故方取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加减,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凉血退黄为法。今患者的大便稀薄,是否能用之。实际上大黄具有攻积导滞,行瘀凉血,利胆泻黄,泻火解毒之功,对湿重热重的病例,用之皆宜。在实际治疗中运用大黄,就是取其行瘀凉血,利胆通腑之功,既生用又后下,用量逐渐增大,使用生大黄必须注意到排便不爽,量少色黄,表面发油的特点,加之腹胀,舌苔糙厚,脉弦数,此湿热壅肠,腑气不畅之故,但用大黄而无妨。不仅无腹泻之弊,反而使大便由不爽而爽,由质薄而成形,同时其他临床症状渐消,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及1分钟胆红素逐次下降,虽非大黄一味之功,但其重要性可见矣。同时,大黄还具有另外两方面的作用:一则与赤芍、当归等活血之品相伍以活血祛瘀;二则与凌霄花相配以凉血祛风止痒。使用该药不但能利胆退黄,还能祛瘀活血改善肝郁血。总之,一味大黄,功兼利胆通腑,祛瘀活血,凉血止痒之效,配伍于处方中,实有“画龙点睛”之妙。

生晒参、西洋参煎汤,代茶饮服,两参合用,有较强的益气、养阴之力,其合煎的剂量比例,皆视病情之需要而定。口干心烦,睡眠不佳,疲乏异常,是为气阴两亏,治当扶正补益,急用生晒参、西洋参合煎,以益气,养阴,加强体质。促进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行医医论== 乔仰先治疗血液病的经验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是由于造血功能低下,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点的血液系统疾病,根据其症状、体征在血证、虚劳中找到它类似的描述。初诊时即有血虚见证,着重调治其血虚,从先后天入手,脾肾双调,并佐活血化瘀之品。活血化瘀药有改善血液循环作用,有利于发育增殖分化、成熟释放。如气虚血行迂缓也会造成瘀。“再障”病人使用活血化瘀法多在出血停止后,出血正虚时宜慎用。这一方面是出血后有离经之血,祛瘀可以生新,另一方面出血停止后,往往用温补脾肾药来治“再障”,用活血化瘀药,可以通过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与温补脾肾药合用,有利于对骨髓发生作用,而促使造血。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恶性增生性疾病,病情凶险,有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般称“血癌”,根据辨证论治和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属血证、虚劳、症积范畴;急性白血病或慢性白血病急性变时,又属温病范围,采用温病治法。临床虚实互见。白血病是“邪实”,治疗以攻邪为主,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折其锐气。犀角(以水牛角代)入血,有凉血散血降低白细胞球作用,血证病人每常选用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马兰根、射干,有解毒抗作用,白血病也是常用药。

乔仰先老中医治疗血证的经验 出处:陕西中医1986;7(1):447

摘要:一、新病多由火盛气逆血证病位在血而病因往往在气。然而,辨别气的虚实与火切切相关,热之甚便为火,气有余便是火,火热相搏则气实,气实则气机逆乱而迫血妄行。治疗则以清热泻火为主,同时配用降气药或下行药助之,上部出血多用下行之品,取“血以下行为顺”之意。如肝火内盛,肝气上逆,载血上行而出现吐血、衄血等,选清肝火的龙胆草、黄芩、丹皮、生地等。如阳明气火上逆之吐血,常用泻心汤作为降胃引血下行之主方剂。在热伤肺络,迫血随气上逆而致咳血、衄血时,常在清肺之剂如泻白散中配用黄芩、山栀、车前子等。考火性上炎,凡是实火,不论属胃、属肝或属肺等,都用大黄相配,以资荡涤实火,使直折而下,引血下行,达活血凉血止血之效。

二、久病多因热少气衰出血日久容易排热,热由出血而减,故血热妄行,日久则热随血去,气随血损,临床上多见到气阳两虚,或热象较少。用药往往偏温,治血需调气,补血先补气,气能摄血,脾能统血,采用温中健脾益气方法,培补生血之源,是血证补血法的关键,也是血证热少气衰的有效方法。

三、血证多见湿瘀相兼血证患者,除出血表现外,常常伴有痰湿内蕴之象,湿滞易起血瘀,血瘀又易生湿,活血有利湿之力,逐水有化瘀之功。只要有湿浊之邪内蕴,就可能采用瘀湿同治的方法。在用药时,他认为血证见湿不可骤用止涩之剂,亡血过多不可纯用腻补之品。相反,在祛湿、活血、止血之品中,往往佐以益气养阴而不滋腻的药。

四、重证出血早期防变重证出血是指出血量较多,或热入营血,或邪毒与瘀血内结深重等病危及生命之象。早期预防,可以大大减少危重出血者的死亡率,其所谓“早”:其一,尽早发现急证发作的先兆,主张重在察脉,认为失血者之脉细缓预后佳,若脉紧数、躁急或洪大有力的为不祥之兆,慎防再度出血。其二,早期截断,控制出血,或防出血进一步加重。如急性白血病等重证出血而火毒之邪较重者,临床表现似温病,宜以攻实为主,补虚为辅。实证应泻火,釜底抽薪,火去则营血自安,故较早期用大剂寒凉之品。取清热解毒、荡涤实火之力。只要见到热毒深重伴烦躁,或精神状态稍见异常时,就可以在清营凉血,活血解毒药中兼用之,以防变证丛起。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乔仰先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乔仰先》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