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草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Longdancao.jpg

龙胆草为龙胆科植物龙胆草或其变种的根茎及根。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可治疗湿热黄疸、白带、阴囊肿痛、头痛、目赤、胸胁刺痛,以及小儿惊痫抽搐等病症。


药性

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定惊。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黄疸、白带、阴囊肿痛等症。龙胆草善除下焦湿热,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同用;治下部湿热可配苦参、黄柏同用。

2、用于头痛、目赤、胸胁刺痛,以及小儿惊痫抽搐等症。龙胆草为泻肝胆实火的要药,对肝火上炎的症候,多配合栀子、黄芩等应用;小儿惊风、手足抽搐由肝经热盛所致者,可用龙胆草以泻实火,配钩藤、牛黄以息风定惊,火退风息,惊搐自止。

用法用量

一钱至三钱,煎服。

各家论述

1.《医学启源》:以柴胡为主,草龙胆为使,治眼疾中必用之药也。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

2.《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

3.《本草经疏》:草龙胆味既大苦,性复大寒,纯阴之药也,虽能除实热胃虚血少之人不可轻试。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则下泄太甚故也。

4.《本草正》:龙胆草,乃足厥阴、少阳之正药,大能泻火,但引以佐使,则诸火皆治。凡肝肾有余之火,皆其所宜。

5.《药品化义》: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惊痫邪气小儿疳积,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阴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亦能除胃热,平蛔虫,盖蛔得苦即安耳。

6.《本草新编》:龙胆草,其功专于利水,消湿,除黄疸,其余治目、止痢、退肿、退热,皆推广之言也。但此种过于分利,未免耗气败血,水去而血亦去,湿消而气亦消,初起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可不缓,正未可全恃之为利水神丹,消湿除瘅之灵药也。或谓龙胆草治湿热,最利瘅病,正湿热之病也,然用龙胆草以治黄疸,多有不效者,何也?黄疸实不止湿热之一种也,有不热而亦成黄疸者,非龙胆草所能治也。尤胆草泻湿中之热,不能泻不热之湿也。

7.《医学衷中参西录》: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微酸属木,故又能入肝胆,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使不上炎,举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惊痫、眩晕,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皆能愈之。其泻肝胆实热之力,数倍于芍药,而以敛辑肝胆虚热,固不如芍药也。

8.《本草正义》:龙胆草,大苦大寒,与芩连同功,但《本经》称其味涩,则其性能守而行之于内,故独以治骨热著;余则清泄肝胆有余之火,疏通下焦湿热之结,足以尽其能事;而霉疮之毒,疳痃之疡,皆属相火猖狂,非此等大苦大寒,不足以泻其烈焰,是又疏泄下焦之余义矣。

9.《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10.《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11.《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12.《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府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

13.《本草图经》:古方治疸多用之。

14.《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

15.《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

16.《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  

来源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龙胆草或其变种的根茎及根。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龙胆草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龙胆草》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