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皮肤转移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乳腺癌(breast carcinoma)转移常发生于躯干,但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如上肢和头部

乳腺癌皮肤转移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治疗

目前没有相关治疗内容描述。

(二)预后

经血道或淋巴管转移的皮肤转移癌,提示病程已晚期,生存期3~12个月,但对乳癌手术切口附近的皮肤转移灶经局部切除或放疗仍可有较好预后。

乳腺癌皮肤转移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乳腺癌皮肤转移的症状

乳腺癌(breast carcinoma)转移常发生于躯干,但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如上肢和头部。乳腺癌经淋巴管播散,发生转移的有4型,分别是炎性癌、毛细血管扩张性癌、结节状癌和铠甲状瘤。第5型经血液循环发生,相当罕见。同一病人可同时发生几型。

1.炎型癌(inflammatory carcinoma) 乳腺皮肤和邻近皮肤呈红色斑片稍变硬,类似丹毒蜂窝织炎,局部温度增高,边界清晰。

2.毛细血管扩张性癌(telangictatic carcinoma) 表现为成簇,紫红色丘疹小疱疹,类似血管淋巴管瘤,可伴发过度色沉。

3.结节状癌(nodular carcinoma) 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可见无症状硬结节,可形成溃疡和过度色沉。

4.铠甲状癌(carcinoma en cuirasse) 癌肿累及的乳腺部皮肤和周围皮肤常出现弥漫性硬皮病样硬结。

5.乳腺癌血源播散(hematogenous dissemination from breast carcinoma)通常仅见到一单发性远部转移,但也可见一些患者发生多发性转移,常见于头皮。最初,在头皮发生转移,但表皮尚未隆起前,病损类似斑秃,因此,有人称其为肿瘤性脱发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临床上短期(6~12个月)出现迅速增长的肿瘤结节,分布在原发肿瘤手术区域附近或相应淋巴引流区域的皮肤,且其组织病理形态与原发肿瘤有相似性,特别是具有多发性或多灶性瘤灶特征时,更应考虑为皮肤转移性癌肿。

2.皮肤或皮下脂肪血管或淋巴管内找到瘤栓,癌肿分布构型呈底宽上窄梯形式,一般不与表皮相连,瘤细胞周围极少有炎性细胞浸润无汗腺导管角质护膜分化等,常属转移性皮肤肿瘤的特征。

3.借助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区别。例如,原发于汗腺来源肿瘤GCDFP-15阳性,而前列腺甲状腺转移到皮肤的肿瘤分别为PSA及TG阳性。此外,在脐腹的转移性皮肤结节必须除外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性结节,还应与卵黄囊脐尿管胚胎残留作区别。

乳腺癌皮肤转移的诊断

乳腺癌皮肤转移的检查化验

组织病理:

1.炎性癌中,可见真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肿瘤细胞成簇状或成条索状广泛浸润。肿瘤细胞与原发瘤相同,呈异形性、核大、多形、核染色深。毛细血管充血。此外真皮可见水肿血管周围有轻度淋巴样细胞浸润。

2.毛细血管扩张性癌肿中,真皮上部可见癌细胞从扩张的小血管和淋巴管渗出。血管内除含肿瘤团块外,还见许多红细胞。由于表皮下有许多血管扩张,因此临床上类似出血水疱

3.结节状癌中,真皮结节内有大小不等的肿瘤细胞团块,周围有纤维化,部分瘤细胞团块可呈腺状排列。

4.铠甲状癌中,硬皮病硬结区呈纤维化,肿瘤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相似,核长形但较大,呈多角形,嗜碱性比成纤维细胞更强。而且即使瘤细胞常单个散在分布,但在有些部位呈小团块状,或在增粗的胶原纤维束之间成单行排列,呈列队哨兵现象,对诊断很有价值。

5.血源性转移癌中组织结构随临床表现而异。结节性皮损,真皮有大小不等的肿瘤细胞团块浸润。类似结节状转移癌的病变。肿瘤细胞可呈腺状排列。见于肿瘤性秃发的扁平损害,可呈类似铠甲癌的组织象,在增粗的胶原纤维束之间可见到单行排列的肿瘤细胞。

免疫组化:肿瘤细胞上皮抗原角蛋白阳性。应用抗巨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GCDFP-15)抗体检测皮肤转移乳腺癌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1%,91%和94%。抗雌激素受体蛋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100%和100%。约48%的乳腺癌S-100蛋白阳性,71%乳腺癌患者单克隆癌胚抗原(CEA)阳性。

乳腺癌皮肤转移的鉴别诊断

在脐腹的转移性皮肤结节必须除外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性结节,还应与卵黄囊脐尿管胚胎残留作区别。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乳腺癌皮肤转移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乳腺癌皮肤转移》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