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丹毒.jpg

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诱发因素为手术伤口或鼻孔、外耳道、耳垂下方、肛门阴茎和趾间的裂隙。

皮肤的任何炎症,尤其是有皲裂或溃疡炎症为致病菌提供了侵入的途径。轻度擦伤或搔抓、头部以外损伤、不清洁的脐带结扎、预防接种和慢性小腿溃疡均可能导致此病。

病因

西医病因

感染(35%):

本病是由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而致,其诱发因素主要有皮肤或黏膜擦伤或其他轻微外伤,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常继发于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齿感染病灶,足癣,小腿溃疡瘙痒性皮肤病,接种,放射性损伤及皮肤皲裂或轻微摩擦,搔抓及轻微外伤均可诱发,尤以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有些伤口可小至不易被发现,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内被抓破的小伤口引起,复发性丹毒系由于细菌潜伏于淋巴管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复发。

免疫功能降低(25%):

本病多在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低γ球蛋白血症以及酗酒者均可成为本病的发病诱因,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其他因素(25%):

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中医病因认识

由于素体分有热,外受毒,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预防

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预防小腿丹毒,避免和纠正挖鼻的习惯,以预防面部丹毒。应积极寻找可导致致病菌进入的皮肤病变如湿疹的搔抓、破损或外伤,一旦发现这些皮肤病变应积极治疗。

注意事项

最常见、易被忽视而未予治疗的易感因素是足癣,可成为细菌进入皮肤的门户,嘱患者勿挖鼻。

常见症状

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天。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水疱或大疱性丹毒,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此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凶险,易引起败血症腹膜炎甚至死亡。

损害也可向他处蔓延(游走性丹毒)或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生(复发性丹毒),多次复发者称慢性复发性丹毒,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小腿,颜面,前臂,手足及婴儿腹部多见,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肿大,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

临床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增多。

组织病理:真皮高度水肿,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结缔组织肿胀,中,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管腔为纤维蛋白栓塞,真皮及扩张的淋巴管中有弥漫的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有时可见链球菌,水肿剧烈者可见表皮内水肿或大疱。

诊断鉴别

本病须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多形日光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鉴别。

1.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组织炎 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除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 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癣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 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头等处。

5.癣菌疹 发于小腿部的癣菌疹,常呈红斑样,水肿不明显,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症状即随之消失。

6.类丹毒 有接触家畜,鱼类或屠宰工作中受伤史,损害多发生于手部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猪丹毒杆菌培养及接种试验阳性。

并发症

本病一般可自愈,较少并发其他疾病,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

治疗

西医治疗

1.全身治疗 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 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中医治疗

一、内治法

(一)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阻塞,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二)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利湿通络。

(三)胎火蕴毒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辨证分析:胎火蕴毒,与气血搏结,故见局部皮肤红肿灼热;火毒入于心包,心神受扰,故可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热侵扰脾胃,故恶心呕吐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二、外治法

用金黄散或玉器散冷开水或金银花露调敷;或用新鲜野菊花叶、鲜地丁全草、鲜蒲公英等捣烂外敷。

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二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其他疗法]

砭镰法下肢复发性丹毒,患部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亦可配合拔火罐,以减少丹毒的复发。抱头火丹赤游丹禁用。

护理

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柳叶枣汤

【配方】 嫩柳叶50g,大枣100g,白糖250g。

【制作】 将嫩柳叶洗净,剁烂,装入洁净纱布袋内备用;再将大枣同柳叶包一同故人沙锅内,加清水500mL,浸泡30分钟,置武火上烧沸,改文火煮至枣烂时,再加人500m1清水煎煮.直至所余煎汁为500m1左右时,熄火待凉,弃渣,用细箩把煎汁虑净,取汁加入白糖煮沸,待晾温,装入已消毒瓶内,密封待用。

【用法】 每次服25—50ml。

饮食适宜

1、宜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品。 2、宜吃有清热作用的食物。 3、宜吃富含蛋白质食物。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食油腻烧烤类食物。 3、忌食温热类食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丹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丹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