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稳态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注解

内稳态是人体内部在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的一种可变而又稳定的状态。

1926年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后来在其《躯体的智慧》(1932)一书中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平衡”概念已用来表达系统内较为简单的理化状态,即是封闭系统内诸种力达成平衡;但生命体内的生理学过程复杂得多,是变动着的,总状态又是稳定的,应当用新的专门概念“内稳态”来表达。他把内稳态定义为“一种可变而又保持相对恒定的情况”。他指出,只有机体在保持内稳态的情况下,机体才能从外界的变化中取得自由。关于保持稳态的机制,他着重分析了两种,一是物质的贮存与释放的调节,二是功能过程快慢速率的调节。

到40年代,维纳对内稳态作了控制论解释,指出内稳态是以保持目标值为目标的“有目的的行为”,其手段是负反馈,机体依靠负反馈与环境的变化进行随机应答,检出并纠正偏差,保持住稳定。

1963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内稳态和反馈机制”专题会议进一步指出,内稳态在其最广的含义上,包括了使有机体大多数稳定状态得以保持的那些协调的生理过程;内稳态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一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能在给定的时间保持给定的状态。

钱学森倡导的人体科学提出人体功能态学说,认为人的稳定功能态是一种“亚稳态,是可变可凋的,可从一种稳态转入另一种稳态,都是健康的稳定功能态。目前对人体内稳态的研究还在深化,并成为医学特别是生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认识到稳态的保持就是健康,稳态的偏离就是疾病,稳态的破坏就是死亡。

中医学实际早已把握了人体内稳态规律,“阴平阳秘”可视为中医的内稳态概念,并从阴阳的互根、互生、互用、互制来说明其机制,用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表达的五脏系统是保持内稳态的一种“内稳定器”;“阴阳失调”是对内稳态的偏离,表现为各具特征的疾病功能态“证”;而“阴阳离决”则是内稳态的根本破坏。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内稳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内稳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