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外切开复位法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手术名称

口外切开复位法

口外切开复位法的别名

口外切开复位术口外切开复位固定术

分类

口腔科/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颧骨颧弓骨折手术/骨折复位方法

ICD编码

76.7202

概述

口外切开复位法用于颧骨颧弓骨折的手术治疗。常用的有颞部切口复位法和齿钩开放复位法。

颧骨解剖特点

颧骨是内凹外凸,呈菱形的小骨块,位于面中部两侧的一骨性支架,有4个突起,分别与颌骨、额骨、颞骨和蝶骨的颧突相连接,参与眼眶的外侧壁和底壁、上颌窦的顶壁、颞窝和颧弓的构成,是颅骨与上颌骨之间的重要连接支架,对构成面颊部的外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提供嚼肌、颞肌、颧肌及上唇方肌颧头的附丽。

颧骨体本身比较坚实,发生骨折的机会较少,而与颞骨、额骨及上颌骨相连接的突起,犹如“三条脚板凳”,受伤时易于骨折,造成所谓“单脚或多脚骨折”现象。颧骨由于无强大的咀嚼肌附着,因此其骨折移位主要由于外力打击所致,可发生向下、向内和向后移位,或是旋转移位。由于颧额连接分离,则向下移位明显,并可破坏眶底的连续性而在眶下缘颧上颌连接处扪出阶梯状骨折缝。颧骨上颌突也可受撞击力量压入上颌窦,引起眶下区的塌陷,因旋转移位而颧骨向外侧突出。严重的撞击伤可引起粉碎骨折,而致眶缘及眶底破裂,上颌窦的前、后壁也可破碎,碎骨片可嵌入上颌窦,而颧骨体的大块骨折片成旋转移位,眶腔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并影响眼球功能。由于颧额分离,可致外眦下移,眶底的粉碎骨折可致眶内容进入上颌窦而眼球下移,并发生复视,如因骨折片移位而致眶腔的增大,可招致眼球陷没(图10.3.3.1.2-0-1~10.3.3.1.2-0-3)。

颧骨颧弓骨折分类

颧骨骨折分类法较多,有将其分为5型、6型、8型不等。我们认为,Knight和North(1961)的6型分类法较适用。Ⅰ型:无移位骨折;Ⅱ型:颧弓骨折;Ⅲ型:颧骨体骨折向后内下移位,不伴有转位;Ⅳ型:内转位颧骨体骨折,左侧逆时针向、右侧顺时针向或向中线旋转,X线片表现眶下缘向下,颧额突向内侧移位;Ⅴ型:外转位颧骨体骨折,左侧顺时针向、右侧逆时针向或远离中线旋转,X线片表现眶下缘向上,颧额突向外侧移位;Ⅵ型:复杂性骨折。Ⅱ、Ⅴ型骨折经复位后稳定,不需作固定,而Ⅲ、Ⅳ、Ⅵ型骨折经复位后,需要作固定,以防止其继续发生移位(图10.3.3.1.2-0-4~10.3.3.1.2-0-8)。上述分类可作为临床治疗时的参考依据。

手术指征

颧骨颧弓骨折,由于受伤后的局部水肿血肿盖骨折移位畸形,常影响骨折的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致晚期颧骨塌陷畸形,造成二期处理的困难。从解剖、功能和美观的原则出发,除少数骨折移位不明显,功能又无影响者外,均应开放复位。由于颧骨骨折后受肌肉牵引力小,因此,撞击力不大的移位,复位后大多不需固定,如致伤力较大,而致内陷明显,又有旋转移位者,复位后应加固定术,以保持在正常解剖位置上愈合,不致遗留后遗症。

颧弓骨折,多数仅需要复位,而不需要固定,因颧弓本身无肌肉牵引移位的问题。颧上颌骨骨折多需复位后加以固定。

颧弓骨折根据骨折的类型、移位的程度可用口内切口复位、口外切口复位或巾钳牵拉复位,一般都不需要固定,颧骨的多脚骨折或眶底破裂骨折需行开放复位和内固定。

适应症

口外切开复位法适用于颧弓、颧骨和颧上颌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骨折片移位明显者。

麻醉和体位

局部麻醉仰卧位

手术步骤

在局麻下,于颞部发际内切口,长约2~3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颞筋膜然后切开颞筋膜,沿颞筋膜与颞肌之间伸入较长的骨膜分离器,直至颧骨或颧弓下方,以颞部皮肤上垫纱卷为支点,用力向前外侧方撬动复位(图10.3.3.1.2-1)。

使用齿钩开放复位法,即在原开放伤口进路,在清创的基础上,找到颧弓或颧骨的受损伤处,将移位明显的骨块(一般多为向下移位),用齿钩向上提拉。至完全复位,一般毋需固定,必要时可加克氏针或钢丝结扎或小夹板固定(图10.3.3.1.2-2)。

术中注意要点

1.颞部切开复位时,宽骨膜分离器一定要置放在颞筋膜与肌肉之间,这样才能滑行到颧骨与颧弓下方,因为颞筋膜是附丽在颧弓和颧骨的边缘上。

2.在撬动移位的骨块时,术者应将另一手扪于面部骨折部位,以引导骨折复位,防止作过度矫正

3.单齿骨钩一定要置放在颧骨下缘的内侧位,而后作向前、向上的缓慢牵拉,同时亦应用手置于眶下缘,引导固位。

术后处理

口外切开复位法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并保护局部不再受压,避免发生再次骨折移位。

并发症

伤口感染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口外切开复位法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口外切开复位法》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