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板固定法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夹板固定法(splintage),骨折经正骨复位后,通过夹板夹缚固定,保持整缚位置,达到理想愈合的外固定方法和技术。又称夹缚固定法。

简史

夹板固定法开创于公元4世纪,《葛氏方》已载有竹简固定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强调治疗骨折要“善系缚”。唐代蔺道人治骨折,骨干骨折用杉树皮固定;关节处骨折用绢帛麻绳包扎固定,固定后要时时作关节屈伸运动。这种固定骨折局部而不固定上下临近关节,并时时作关节活动锻炼的原则与方法,就成为夹板固定法的独特技术。宋代《永类钤方》治疗前臂骨折用4块长短不一的夹板固定,与现代的固定方法相同,提出了扎带松紧应根据骨折类型而定,有紧有松。横断骨折宜两头紧中间松;斜形骨折宜中间紧两头松。髌骨骨折采用竹箍固定,为后世抱膝器的前身。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论述束缚敷贴用药甚详,载有杉树皮、竹皮双重固定法。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记载用牛皮制披肩固定肩部骨折,用杉木板制的通木固定脊柱损伤,用小竹片、小杉条制的竹帘杉篱固定四肢骨折,用抱膝治疗髌骨骨折等。1949年以来,夹板固定法经过整理提高,应用于长骨干骨折,缩短平均治愈日数约1/3。当前的研究侧重在固定理论、应用范围、固定材料、固定方法的改进。

器材

主要是夹板、压垫和扎带。①夹板。要求具有可塑性、有一定牢度和弹性三种性能。其材料有柳木、杉树皮、竹片、塑料板、三合板、马粪纸、工业硬纸等。但用于股骨部位则需再加其他夹板双重固定。夹板的规格、长度视骨折的部位不同,分不超关节和超关节夹板两种。不超关节夹板长度以不超过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为准,超关节夹板用于关节附近或关节内骨折,超过该关节。夹板宽度可按肢体形状分为大致相等的四块或两宽两窄的四块,包扎时夹板间留有0.5~1厘米的空隙。夹板两端和边缘要呈圆角钝边。木制、竹制或塑料板的一面衬以毛毡并用棉织套包裹夹板。树皮类夹板,两端应锤成向上翘起的刷状软边,使用时下衬棉花垫。三合板或硬纸类夹板应用时也要衬棉花垫。②压垫。安放在夹板内,增加局部的固定力量,或补充夹板塑形上的不足,使固定力更好地作用到固定的部位。常选用质地柔软、能吸潮、透气、维持一定形态、对皮肤无刺激性的材料制作,如毛头纸、棉花、毡垫等,按需要折叠或剪裁成不同形状和大小备用。常用压垫的种类有平垫、梯形垫、塔形垫、空心垫、合骨垫、分骨垫等。压垫的面积要足够大,过小易在局部形成压迫性溃疡。③扎带。常用1厘米左右宽的纱带,其长度以能在夹板外环绕两周并打结为度,也可用绷带

适应症

主要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而创面较小或经处理创口已愈合者。陈旧性骨折适合于闭合复位的也可采用。下肢长骨骨折或某些不稳定的骨折,使用夹板固定的同时常加用牵引、支架等其他外固定方法。某些关节附近骨折或关节内骨折,如股骨颈骨折肱骨内上髁骨折等,因夹板不易固定,可用其他方法。

方法

①用于骨干骨折(不包括股骨)的单纯夹板固定;②用于部分近关节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超关节夹板固定;③用于股骨骨折胫骨腓骨不稳定骨折的夹板固定,结合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④用于关节面已破坏的超关节夹板固定并结合骨牵引;⑤用于有分离移位的肱骨干骨折和不稳定肱骨外科颈内收型骨折的夹板固定并结合支架等。

操作步骤

①选用大小合适的夹板和压垫。②局部涂敷油膏,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疏通经络,涂敷范围可大一些,表面应平整。③将绷带松松地缠绕4~5圈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放置压垫,并以胶布固定。④安放夹板,用4道扎带捆缚,先捆缚中间两道,再捆缚远侧和近侧的,捆缚时两手平均用力缠绕两周后打结。扎带的松紧以能在夹板面上上下移动1厘米为准。

另一种固定方法是放好压垫后,先放对骨折固定起主要作用的两块相对的夹板,用绷带在其中间缠扎几周,再放其他夹板,并用绷带在夹板外包裹,以维持各夹板的位置,最后撕开绷带打结,或另用4道扎带捆缚。

作用原理

夹板固定法可通过扎带或绷带约束夹板,并在压垫部位增强挤压作用,达到固定骨折断端的目的。骨折复位后会发生再移位,因骨骼在折断并移位时,骨骼折断的形状已有向移位方向移位的倾向,移位侧骨膜撕裂,移位径路上的软组织遭受损伤,就形成了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复位后的骨骼存在着通过这些薄弱环节循原有移位径路再移位的倾向。伤侧远段肢体的重量和肌肉牵拉促使发生再移位。夹板固定后,夹板本身的重量很轻,固定不包括关节,关节面以下远段肢体的重量被外物支持,因此,伤侧远段肢体重量对骨折再移位的影响大为减少。而肌肉牵拉是由肌肉收缩活动所产生的,既能引起骨折再移位的不利一面,也可以是纵向挤压,促使断端紧密接触,有利于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和促进愈合。夹板固定后,通过扎带、夹板、压垫的综合作用,能控制造成骨折端成角、旋转、分离等再移位的活动,又保留对向挤压以利骨折愈合的活动。前者如在原成角侧及对侧的上下两点共三点加压垫防止再成角移位,以及与原移位方向一致的活动等。后者如前臂骨折后,通过握拳、伸指等活动,使与骨干长轴一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以对骨折端纵向加压。而且在肌肉收缩时,肌肉的体积膨大,对压垫、夹板有挤压作用,被扎带捆缚的夹板和压垫又反过来以同样大小的力作用于肢体,挤压局部,增加骨折端的稳定,甚至可矫正残余移位(矫正移位靠手法复位,不能用夹板、压垫的挤压代替)。伤肢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也对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有很大关系。

临床注意事项

①搬动病人时要防止骨折移位。②抬高患肢时注意肢端血压。③根据患肢肿胀消退情况,适时调整布带捆扎松紧。④经常检查及时纠正错位,固定后一周内X线复查两次,如骨折有错位,宜拆除夹板重新整复固定。⑤定期复查,更换药膏,固定后两周如X线检查对位对线良好,骨折部位有纤维性粘连,可牵引换药重新固定,每周复查一次直至愈合。⑥指导与协助患者作功能锻炼,加强生活护理,预防褥疮。⑦拆除夹板可用熏洗按摩等方法促进伤肢恢复肌力和关节运动。⑧先用手法或牵引复位后,再用此法外固定。⑨夹板固定的时间应在骨折端达到临床愈合后。在骨折后三周,可依具体情况,在牵引下拆除夹板,并进行局部按摩,适度活动关节后再予固定。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夹板固定法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夹板固定法》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