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子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榧子.jpeg

榧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归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的功效。主治虫积腹痛、肠燥便秘、肺燥咳嗽等病症。

药性

甘,平。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

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临床应用

4.虫积腹痛。本品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故可不与泻下药同用,又因其甘平而不伤胃。对蛔虫钩虫绦虫姜片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引起的虫积腹痛有效。常与使君子苦楝皮同用,治蛔虫病;单用或与槟榔贯众同用,治钩虫病;与槟榔南瓜子同用,治绦虫病;《实用现代中药》治蛔、蛲、钩、绦等肠道寄生虫病,以本品一两,使君子一两,大蒜一两,水煎去渣,一日三次,食前空腹时服。

2.肠燥便秘。本品甘润平和,入大肠经,有润肠通便之效。《本草衍义》单用炒熟嚼服,治痔疮便秘;亦可与大麻仁郁李仁瓜蒌仁等同用,治肠燥便秘。

3.肺燥咳嗽。本品甘润入肺,能润肺燥止咳嗽。但力弱,以轻症为宜,可与川贝母瓜蒌仁、炙桑叶沙参等养阴润肺止咳药同用。

此外,可治丝虫病,以榧子肉与血余炭调蜜为丸服,4天为1疗程,经1~2个疗程,常使微丝蚴转阴。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炒熟嚼服,一次用15g。

使用注意

入煎服宜生用。大便溏薄,肺热咳嗽者不宜用。服榧子时,不宜食绿豆,以免影响疗效。

炮制

榧子:拣净杂质,或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炒榧子:将净仁微炒至外表褐黑,内仁黄黑,发出焦香味为度。或用砂拌炒至热透,内呈黄色,外具焦斑,取出,筛去砂,放冷。

鉴别

榧子鉴别图.jpg

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长2~4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有一椭圆形的疤痕,色较淡,在其两侧各有一个小突起,另一端稍尖,外壳质硬脆,破开后内面红棕色,有麻纹。种仁卵圆形,皱而坚实,表面有灰棕色皱缩的薄膜,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香,味微甜。以个大、壳薄、种仁黄白色、不泛油、不破碎者为佳。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榧实,《本经》味甘无毒,然尝其味,多带微涩,详其用,应是有苦,气应微寒。五痔三虫,皆大肠湿热所致,苦寒能泻湿热,则大肠清宁而二证愈矣。"

2.《本草新编》:"榧子杀虫最胜,但从未有用入汤药者,切片用之至妙,余用人汤剂,虫痛者立时安定,亲试屡验,故敢告入共享也。凡杀虫之物,多伤气血,惟榧子不然。"

附方

1.治寸白虫:榧子日食七颗,满七日。(《食疗本草》)

2.治白虫: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尽佳,不能者,但啖五十枚亦得,经宿虫消自下。(《救急方》)

3.治十二指肠虫、蛔虫、蛲虫等:榧子(切碎)一两,使君子仁(切细)一两,大蒜瓣(切细)一两。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时服。(《现代实用中药》)

4.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白汤服三钱,日三服。(《圣济总录》)

别名

彼子(柀子)(《本经》),榧实(《别录》),罴子(陶弘景),玉山果(《东坡诗集》),赤果、玉榧(《日用本草》)。

来源

榧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10~11月间种子成熟时采摘,除去肉质外皮,取出种子,晒干。

出处

名医别录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榧子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榧子》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