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蒜.jpg

大蒜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其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具有解毒杀虫消肿止痢的功效。主治痈肿疔毒,疥癣,痢疾泄泻肺痨顿咳钩虫病蛲虫病,脘腹冷痛,食欲减退和饮食不消等病症。

药性

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

解毒杀虫消肿止痢

临床应用

1.用于痈肿疔毒,疥癣。大蒜外用或内服,均有良好的解毒杀虫消肿作用。治疮疖初发可用独头蒜切片贴肿处(《外科精要》)。民间亦常用大蒜切片外擦或捣烂外敷,治疗皮肤或头癣瘙痒

2.痢疾泄泻肺痨顿咳。可单独或配伍入复方中用。如验方以大蒜煮粥送服白及粉治肺痨咯血。治泻痢,或单用或以10%大蒜浸液保留灌肠。大蒜还可防治流感流脑乙脑等流行性传染病。

3.钩虫病蛲虫病。治蛲虫病可将大蒜捣烂,加茶油少许,睡前涂于肛门周围。

此外,大蒜还能健脾温胃而用治脘腹冷痛,食欲减退或饮食不消。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内服5~10g,或生食,或制成糖浆服。

使用注意

外服可引起皮肤发红、灼热甚至起泡,故不可敷之过久。阴虚火旺及有目、舌、喉、口齿诸疾不宜服用。孕妇忌灌肠用。

炮制

除去泥土及须根、阴干备用。

鉴别

鳞茎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被;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大蒜,性热善散,善化肉,敌人喜食,多用于暑月。其伤脾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化肉之功,不足言也。

2.《纲目》:葫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祯称之云: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酰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久食伤肝损眼。

3.《本草经疏》:葫,大蒜也。辛温能辟恶散邪,故主除风邪,杀毒气,及外治散痈肿?疮也。辛温走窜,无处不到,故主归五脏。脾胃之气最喜芳香,熏臭损神耗气,故久食则伤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辛温太过,则血耗而目损矣。总之,其功长于通达走窍,去寒湿,辟邪恶,散痈肿,化积聚,暖脾胃,行诸气。

4.《别录》:散痈肿疮,除风邪,杀毒气。

5.《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6.《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7.《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8.《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癖、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9.《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10.《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道,泄精,解水毒。

11.《纲目》:按孙《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葫荽。按李迅论蒜钱灸法云:痈疽之发,着灸胜于用药,缘热毒中膈,上下不通,必得毒气发泄,然后解散。凡初发一日之内,便用大独头蒜,切如小钱厚,贴顶上灸之,三壮一易,大概以百壮为率。一使疮不开大,二使内肉不坏,三疮口易合,一举而三得之。但头及项以上切不可用此,恐引气上,更生大祸也。......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12.《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附方

1.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濒湖集简方》)

2.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医褥效方》)

3.治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稗史》)

4.治臌胀:大蒜,入自死黑鱼肚内,湿纸包,火内煨熟,同食之。忌用椒、盐,葱,酱。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

5.治脚转筋:急将大蒜磨脚心,令遍、热。(《摄生众妙方》)

6.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昔济方》蒜丸

7.治疟病:独头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补缺肘后方》)

8.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姚僧坦集验方》)

9.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本事方蒜连丸

10.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简要济众方》)

11.治鼻衄咯血呕血尿血。独头蒜两个,捣成泥状,分成两份。一份用八层麻纸包裹,置于百会穴。另一份用七层麻纸包裹,置于涌泉穴,然后在包裹之药上用热铁烙加温。(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2.治肺结核:新鲜大蒜,每次一至二头,捣碎后以深呼吸吸其挥发气,每日二次,每次一至三小时。(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13.治小儿百日咳:大蒜五钱,红糖二钱,生姜少许。水煎服,每日数次,用量视年龄大小酌用。(《贵州中医验方》)

14.治脑漏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元方》)

15.治金疮中风角弓反张:大蒜一升,破去心,无灰酒四升,煮蒜令极烂,并滓服一大升以来,须臾汗如雨出,则瘥。(孟诜必效方》)

16.治小儿脐风:独头蒜,切片,安脐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气即止。(《简易方论》)

17.治背疽漫肿无头者(用湿纸贴肿处,但一点先干处,乃是疮头):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钱许。研烂,置疮上,铺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外科精要》)

18.治一切肿毒:独头蒜三、四颗,捣烂,入麻油和研,厚贴肿处,干再易之。(《食物本草会纂》)

19.治神经性皮炎:蒜头适量,捣烂,以纱布包裹,外敷患处。另用艾条隔蒜灸患处到疼痛为止,隔日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20.治妇人阴肿作痒:蒜汤洗之,效乃止。(《永类钤方》)

21.治蜈蚣咬人,痛不止:独头蒜,摩螫处,痛止。(《梅师集验方》)

别名

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别录》),独蒜(《普济方》),独头蒜(《补缺肘后方》)。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全国各地均有栽培。5月叶枯时采挖,晾干。生用。

出处

名医别录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大蒜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大蒜》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