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子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油桐子

(《纲目》)

异名】桐子(《纲目》),桐油树子(《岭南采药录》),高桐子(《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油桐果(《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大戟植物油桐的种子。

【植物形态】油桐(《品汇精要》),又名:罂子桐、虎子桐(《本草拾遗》),荏桐(《本草衍义》),光桐、五年桐、百年桐、光面桐。

落叶乔木,高3~10米。有粗壮无毛之枝,幼枝稍具长毛。叶互生,革质,卵状心脏形,长10~15厘米,宽6~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缘.有时浅3裂,下面具疏毛或后变无毛,绿色有光泽;叶柄长4~10厘米,顶端有红紫色2腺体。花先叶开放,单性,雌雄同株;成圆锥状复聚伞花序,密集小枝顶端;萼片2裂,绿色,具细毛;花瓣5,白色,覆瓦状排列,基部具橙红色的斑点与条纹,内面无毛;雄花雄蕊8~10,或可至12枚,排列呈2轮,外轮雄蕊着生于近基部的分离,内轮的较长而合生,花药橙红色;雌花子房有毛,3~5室,花柱与子房室同数,柱头2裂。核果近球形,顶端急尖,平滑,直径4~5厘米,内具种子3~5颗。种子阔卵圆形,背圆拱,腹部平。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喜生于较低的山坡、山麓和沟旁。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收集,将其堆积于潮湿处,泼水,覆以干草,经10天左右,外壳腐烂,除去外皮收集种子晒干。

化学成分】各地产的油桐子的一般组成虽有差异,但总的说,种子含油约35%,种仁含油约50~61%。另一报道,果实含粗脂肪61.500%,粗蛋白质16.569%,水分3.742%,大部分的糖为非还元性糖,此外又含戊聚糖6.68%。 油桐子榨油后的桐饼,尚含油3.1~6.6%,又含氮2.12%,磷1.13%。因含有能引起动物胃肠炎毒性皂甙,故不作饲料而常用为肥料。此种有毒成分在油中溶度小,故桐饼的毒性远比桐油为大。据说,在70~100℃久热或在高压蒸气中2小时,该毒性成分能被破坏,但可能还含其他毒素。 种仁中蛋白质种类尚少研究,其能溶于水者,可能为一种磷糖蛋白质;又用稀盐酸、10%食盐水、0.2%氢氧化钠,曾分别分出几种蛋白质。桐饼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精氨酸(10.87%)、缬氨酸(8.33%)、亮氨酸(7.67%)和苯丙氨酸(7.28%)等为多。 同属植物Aleurites montana的种子组成及其所产的油,都与油桐极相似。此植物的油名木油,国际上常称为中国木油,而油桐所产的油名为桐油。由于此二种油性质相似,故常混淆不清。木油中的桐酸含率为75%,比桐油的77%略低。

性味】①《本草拾遗》:"有大毒。"

②《纲目》:"味甘。"

【功用主治】吐风痰,消肿毒,利二便。治风痰喉痹,瘰疬,疥癣,烫伤脓疱疮丹毒食积腹胀,大小便不通。

①《纲目》:"风痰喉痹,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

②《岭南采药录》:"磨水涂瘰疬。"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有利便、催吐、镇咳作用。消积食,治气胀,并治妇女月经不调。外用可治毒疮、疥癣。"

④《福建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治疥癣、烫伤。"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吹喉、捣敷或磨水涂。内服:煎汤,1~2枚;磨水或捣烂冲水服。

【宜忌】《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孕妇慎服。"

【选方】①治瘰疬:桐油树子磨水涂,再以一、二个和猪精肉煎汤饮。不可多用,宜多服数次。(《岭南采药录》)

②治疥癣:油桐果捣烂绞汁敷抹。

③治烫伤:油桐果捣烂绞汁,调冬蜜敷抹患处。

④治锈铁钉刺伤脚底:鲜油桐果和红糖捣烂敷贴。(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脓疱疮:嫩油桐果切开,将果内流出的水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⑥治丹毒:油桐壳焙焦,研细面,香油调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⑦治大小便不通:桐油树种子一粒。磨水服,大约半粒磨水一两。(《贵州草药》)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油桐子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油桐子》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