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脓疱疮(impetigo),俗称黄水疮滴脓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病原菌主要为凝固梅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等,都易使病菌侵入皮肤繁殖,为促发本病创造有利条件。  

中西医治疗脓疱疮

1.西医药治疗

(1)全身治疗: 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抗生素制剂。

(2)局部治疗: 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脑、10%硫黄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疱壁已破形成糜烂面或结痂者,可先以O.1%利凡诺溶液湿敷,敷后外用O.5%新霉素软膏百多邦软膏环丙沙星软膏等,亦可用2%龙胆紫溶液

2.中医药治疗

(1)内治法:症见脓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破后糜烂结脓,可伴发热、口渴纳呆、便干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症属肺胃湿热外感毒邪。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蒲公英10克地丁10克、野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泽泻10克滑石30克(包煎)、生甘草6克。

(2)外治法

如意金黄散以凉茶调后外搽患处

马齿苋30克苦参30克,水煎湿敷患处。

③颠倒散(大黄硫黄各等份)洗剂外搽。  

症状表现:

1.自觉瘙痒;2.皮损初为丘疹水疱,迅速变为有炎性红晕的脓疱,散在分布;3.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检查

1.对单纯脓疱患者检查以血液常规检查为主;

2.对伴有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患者检查可包括“血液常规检查”、“心电图,血培养+药敏试验”检查。  

诊断依据:

1.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儿童及幼儿,易传染,病前常先有痱子湿疹类瘙痒性皮肤病;2.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3.皮损初为丘疹或水疱,迅速变为有炎性红晕的脓疱,散在分布;4.可伴有淋巴管炎,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急性肾炎。  

治疗:

治疗原则 1.注意皮肤卫生及消毒衣被用具;2.全身使用敏感抗菌素;3.体质弱者注意加强支持疗法;4.局部治疗。

用药原则 1.对单纯脓疱疮患者以口服或外用抗菌素为主;2.对体质虚弱的患者可加强支持治疗,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全血,或肌注免疫球蛋白。  

预防常识:

该病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儿童及幼儿,易传染,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注意皮肤卫生,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对患病儿童应隔离,防止接触传染,已污染的衣服用具应行消毒处理。  

掌跖脓疱病防护措施与注意事项

一,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激发感染。

二,忌口适当,勿食辛辣鱼虾,海鲜等过敏腥发物。

三,洗浴时切忌水温过高或过低,一般以30—37度为宜。

四,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免受刺激,避免过度劳累。

五,治疗选药适中,切忌滥用细胞毒类和激素药。急性进展期应避免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

六、排除与避免对汞、铜、锡等金属元素的过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脓疱疮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脓疱疮》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