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痹证.jpg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痹证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

病因

西医病因

与饮食及日常习惯相关。

中医病因认识

1.正气不足正气不足是痹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体虚腠理空疏,营卫不固,为感邪创造了条件,故《诸病源候论·风病·风湿痹候》说:“由血气虚,则受风湿”。《济生方·痹》也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势缠绵。

2.外邪入侵外邪有风寒湿邪和风湿热邪两大类。外感风寒湿邪,多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或睡卧当风,或冒雾露,气候变化,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正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感受风湿热邪,可因工作于湿热环境所致,如农田作业,野外施工,处于天暑地蒸之中,或处于较高湿度、温度的作坊、车间、实验室里,风湿热之邪乘虚而人。亦可因阳热之体、阴虚之躯,素有内热,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因风寒湿郁久化热,而为风湿热之邪。

风、寒、湿、热之邪往往相互为虐,方能成病。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而入侵筋骨肌肉,风寒又借湿邪之性,粘着、胶固于肢体而不去。风、热均为阳邪,风胜则化热,热胜则生风,狼狈相因,开泄腠理而让湿人,又因湿而胶固不解。

风、寒、湿、热病邪留注肌肉、筋骨、关节,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但风寒湿热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粘着凝固,病变沉着不移;热邪甚者,煎灼阴液,热痛而红肿。

痹病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胀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

初病属实,久病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伴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证候。

预防

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汗出勿当风,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如房事有节、饮食有常、劳逸结合、起居作息规律化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

注意事项

患者对寒凉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条、竹笋、通菜等。

常见症状

风痹: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宜寒热并用,方用桂枝芍药汤加减。

寒痹:寒气偏盛,入于筋骨,肢体关节为主要疼痛部位。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  

湿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热痹: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若热痹化火伤津,可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方用犀角散

临床检查

1、发病情况: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2、发病年龄: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诊断鉴别

依据病因以及病邪的偏盛,痹证一般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大类。辨证时,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热痹(风湿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局部无红肿灼热,喜暖畏寒;对风寒湿痹又应区别风寒湿偏盛的不同。风邪偏盛,则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风痹(行痹);寒邪偏盛,则痛有定处,疼痛剧烈为寒痹(痛痹);湿邪偏盛,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为湿痹(着痹)。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

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证候。痹为闭阻不通之意,故治则以宣通为主,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则痹证可逐渐痊愈。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等疗法,均有一定效果。

并发症

痹证作为症状可见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以及骨质增生性疾病,其他如布氏杆菌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心肌炎等也可见到痹证证候。

治疗

西医治疗

多用抗生素激素、止痛类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1、外治法

(1)威灵仙60克研末,葱白30克捣烂,用醋适量共调成糊状,外敷贴于痛处。

(2)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3)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4)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5)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6)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2、针灸疗法按不同部位,关节选择相应穴位,也可选阿是穴。

肩部:肩髃肩髎肩贞肩前肩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天泽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中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足三里商丘。热痹者,加大椎曲池

操作:行痹、热痹者,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针,可兼用隔姜灸。着痹者,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

护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痹证食疗方

1、组成:丁香、肉桂各等份(研未),汉防己米、生姜汁、米醋、白酒、面粉各适量。用法:将上药制成药饼(宜随用随做),敷于患处。腰腿痛患者加敷肾俞、腰阳关,关节炎患者须在药饼上拔火罐10~15 分钟。隔日1 次,在伏天连作4 次。  

2、组成:地黄、白酒各适量。用法:捣烂浸入酒内,7 天即得。每次饮30 毫升,1 日2 次。  

3、组成:生姜汁、葱汁各45 克,米醋15 克、牛皮胶90 克、陈皮24 克。用法:陈皮煎汤去渣,入其余药物,文火熬成膏状,摊于布上,贴于患处。

4、组成:紫苏30 克、连须葱头90克、生姜60克、陈皮6克。用法:上药共捣烂,用菜籽油适量,放锅内煎过,入灰面搅匀制成药饼,乘热敷于患处,药凉再煎再敷。  

5、组成:樟树皮、老生姜、酒糟各适量。用法:将樟树皮切细,生姜捣烂,和酒糟炒热,敷于患处,药冷更换新炒热药。  

6、组成:老生姜1 块、药酒适量。用法:将姜切去一面,药酒烧热,以姜蘸酒频擦于痛处。  

7、组成:南藤120 克、白酒2000 毫升。用法:同浸渍5~7 日,取上清液即得。每饮30~50 毫升,每日1~2次。或每取6 克水煮汁,兑少量酒饮服。  

8、组成:黑豆(炒)200 克、米酒1000 毫升。用法:乘豆热时浸入酒中,密封三宿即得。随酒量饮,常令酒气相续。主治:痹证、头目眩冒筋急。  

饮食适宜

1、宜吃含硫的食物;

2、宜吃含组氨酸的食物;

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寒凉的食物;

2、忌吃进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吃海产品;

4、忌吃铁或含铁的复合维生素。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痹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痹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