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痹证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
目录
病因
西医病因
与饮食及日常习惯相关。
中医病因认识
1.正气不足正气不足是痹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体虚腠理空疏,营卫不固,为感邪创造了条件,故《诸病源候论·风病·风湿痹候》说:“由血气虚,则受风湿”。《济生方·痹》也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势缠绵。
2.外邪入侵外邪有风寒湿邪和风湿热邪两大类。外感风寒湿邪,多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或睡卧当风,或冒雾露,气候变化,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正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感受风湿热邪,可因工作于湿热环境所致,如农田作业,野外施工,处于天暑地蒸之中,或处于较高湿度、温度的作坊、车间、实验室里,风湿热之邪乘虚而人。亦可因阳热之体、阴虚之躯,素有内热,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因风寒湿郁久化热,而为风湿热之邪。
风、寒、湿、热之邪往往相互为虐,方能成病。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而入侵筋骨肌肉,风寒又借湿邪之性,粘着、胶固于肢体而不去。风、热均为阳邪,风胜则化热,热胜则生风,狼狈相因,开泄腠理而让湿人,又因湿而胶固不解。
风、寒、湿、热病邪留注肌肉、筋骨、关节,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但风寒湿热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粘着凝固,病变沉着不移;热邪甚者,煎灼阴液,热痛而红肿。
痹病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胀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
初病属实,久病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伴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证候。
预防
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汗出勿当风,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如房事有节、饮食有常、劳逸结合、起居作息规律化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
注意事项
患者对寒凉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条、竹笋、通菜等。
常见症状
风痹: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宜寒热并用,方用桂枝芍药汤加减。
寒痹:寒气偏盛,入于筋骨,肢体关节为主要疼痛部位。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
湿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热痹: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若热痹化火伤津,可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方用犀角散。
临床检查
1、发病情况: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2、发病年龄: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诊断鉴别
依据病因以及病邪的偏盛,痹证一般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大类。辨证时,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热痹(风湿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局部无红肿灼热,喜暖畏寒;对风寒湿痹又应区别风寒湿偏盛的不同。风邪偏盛,则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风痹(行痹);寒邪偏盛,则痛有定处,疼痛剧烈为寒痹(痛痹);湿邪偏盛,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为湿痹(着痹)。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
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证候。痹为闭阻不通之意,故治则以宣通为主,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则痹证可逐渐痊愈。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等疗法,均有一定效果。
并发症
痹证作为症状可见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以及骨质增生性疾病,其他如布氏杆菌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心肌炎等也可见到痹证证候。
治疗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1、外治法
(1)威灵仙60克研末,葱白30克捣烂,用醋适量共调成糊状,外敷贴于痛处。
(2)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3)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4)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5)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6)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2、针灸疗法按不同部位,关节选择相应穴位,也可选阿是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足三里、商丘。热痹者,加大椎、曲池。
操作:行痹、热痹者,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针,可兼用隔姜灸。着痹者,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
护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痹证食疗方
1、组成:丁香、肉桂各等份(研未),汉防己米、生姜汁、米醋、白酒、面粉各适量。用法:将上药制成药饼(宜随用随做),敷于患处。腰腿痛患者加敷肾俞、腰阳关,关节炎患者须在药饼上拔火罐10~15 分钟。隔日1 次,在伏天连作4 次。
2、组成:地黄、白酒各适量。用法:捣烂浸入酒内,7 天即得。每次饮30 毫升,1 日2 次。
3、组成:生姜汁、葱汁各45 克,米醋15 克、牛皮胶90 克、陈皮24 克。用法:陈皮煎汤去渣,入其余药物,文火熬成膏状,摊于布上,贴于患处。
4、组成:紫苏30 克、连须葱头90克、生姜60克、陈皮6克。用法:上药共捣烂,用菜籽油适量,放锅内煎过,入灰面搅匀制成药饼,乘热敷于患处,药凉再煎再敷。
5、组成:樟树皮、老生姜、酒糟各适量。用法:将樟树皮切细,生姜捣烂,和酒糟炒热,敷于患处,药冷更换新炒热药。
6、组成:老生姜1 块、药酒适量。用法:将姜切去一面,药酒烧热,以姜蘸酒频擦于痛处。
7、组成:南藤120 克、白酒2000 毫升。用法:同浸渍5~7 日,取上清液即得。每饮30~50 毫升,每日1~2次。或每取6 克水煮汁,兑少量酒饮服。
8、组成:黑豆(炒)200 克、米酒1000 毫升。用法:乘豆热时浸入酒中,密封三宿即得。随酒量饮,常令酒气相续。主治:痹证、头目眩冒筋急。
饮食适宜
1、宜吃含硫的食物;
2、宜吃含组氨酸的食物;
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寒凉的食物;
2、忌吃进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吃海产品;
4、忌吃铁或含铁的复合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