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赫
'海因里希·赫尔曼·罗伯特·科赫(德语:',),德国医师兼微生物学家,因发现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而出名,发展出一套用以判断疾病病原体的依据——柯霍氏法则。对于结核病的研究使科赫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视为细菌学之父。
生平
科赫出生在德国小城克劳斯塔尔,父亲为矿业官员,在格丁根大学师事弗里德里希·古斯塔夫·雅各布·亨勒习医,于1866年毕业,随后参与普法战争,又在沃尔什滕小镇担任区域医疗官,能在有限资源的侷限中尽力运用所学进行研究,他成为细菌学始祖之一,与路易·巴斯德共享盛名。
就在-{zh-hans:卡西米尔·达韦纳; zh-hant:卡西米尔·戴维恩;}-发表炭疽病在牛与牛之间可直接传染的现象之后,他更加仔细地研究这个疾病,发明了纯化血液样本中的成分,在培养基上处理,他发现由于病原体无法长时间在宿主体外存活,因此炭疽病原会形成一种抵抗力强的内孢子。这些存于土壤中的内孢子,就是造成过去无法解释之炭疽大流行的罪魁祸首,他终于在1876年发表他的发现,4年后接受奖励,并因此获得一份在柏林的帝国健康署工作,1881年,便开始提倡并宣导外科手术工具应该以高热消毒的措施。这一发现在历史上同时也纪录了人类首次发现微生物能够致病的事实,这只细菌今日称为炭疽杆菌。
他在柏林又再次向科学界证明了他在沃尔斯顿时使用的染色和纯化技术、细菌培养介质(包括由其妻子协助研发的琼脂培养基),以及培养皿(德文:Petrischale,纪念其助手Julius Richard Petri)这些技术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生物研究。之后于1882年3月24日更借此资源找出结核病的病原结核杆菌,为十九世纪七大死因找到元凶,也因此他所累积的成就能与路易·巴斯德相提并论。
1883年,他在埃及-{zh-hans:亚历山大; zh-hant:亚历山卓;}-参与一个法国研究小组研究霍乱,终于将造成此种疾病的弧菌分离出来,虽然他日后并未进行实验证实。但霍乱弧菌其实在1854年已被意大利解剖学家-{zh-hans:菲利波·帕奇尼; zh-hant:菲利浦·帕西尼;}-分离出来,但由于沼气致病理论在当时学界较具优势,他的努力并未获得世人肯定,而他对外发表时对此并不知情,直到1965年才正式重新病名该细菌为“1854年-{zh-hans:帕奇尼; zh-hant:帕西尼;}-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Pacini 1854)。
1885年起柏林大学担任卫生教授,1891年成为新成立的传染性疾病研究院(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在1904年退休,之后开始环游世界,更在南非、印度、爪哇等地研究更多疾病。1905年因其对结核病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对后世影响更深远的却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称为柯霍氏法则,帮助许多疾病研究确认病原体。经过这两大成就之后,他的研究品质便再无起色,不过旗下门生却陆续发现白喉、伤寒、肺炎、淋病、脑炎、痲疯病、淋巴鼠疫、破伤风和梅毒等疾病的病原体。
1910年5月27日因心肌梗塞死于德国巴登-巴登,享年66岁。
罗伯特·科赫奖章即是为了这位微生物学家而设,纪念他对全世界医疗研究开创性的发现,第一位非德籍的受奖者是英国苏格兰地区格拉斯哥的-{zh-hans: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 zh-hant:史崔克莱大学;}-任教的Bill Hutchison教授
外部连结
- Biography at the Nobel Foundation website
- Biography and bibliography in the Virtual Laboratory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