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疾病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肠系膜疾病(mesenteric diseases),肠系膜是将肠管悬吊于后腹壁的腹膜肠系膜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解剖

腹膜是构成腹腔的浆膜,为封闭的囊状结构,囊壁即腹膜,囊腔即腹膜腔(统称腹腔)。胚胎时期全部腹腔内脏器均在腹膜后,在发育过程中中肠和部分后肠向前方移动,逐渐被后腹膜完全包裹敷盖,进而延伸成为肠系膜。肠系膜实为两层,将肠管系于腹腔后壁,该附着部分称为系膜根部。肠系膜中最主要的是小肠系膜,此外尚有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等。升结肠降结肠一般无系膜,仅其前及侧壁由后腹膜敷盖而附着于腹后壁。在两层系膜之间有血管神经淋巴管淋巴结和为量不等的脂肪存在,肠系膜的长度为根部至肠管附着缘的距离,由于所有肠管的系膜均附着于根部,故铺开后系膜呈扇形。肠系膜的长度和所系肠管的长度应有一定比例,若系膜的长度过短,则容易发生肠管扭转。小肠系膜根,从十二指肠空肠曲斜向右下至右骶髂关节处,系膜根的宽度仅15cm,而系膜所系的肠管长6~7m,但由于小肠的系膜很长,小肠可在肠系膜长度所允许的范围内作任何方向的自由活动,如果小肠系膜因先天性异常或炎性粘连而过短,特别是肠管充盈时,体位突然改变,可发生一段肠襻甚至全部小肠的扭转。降结肠和升结肠特别是盲肠偶有系膜存在,但均较短。阑尾系膜是阑尾与小肠系膜下端之间的双层三角形腹膜皱襞,附着于阑尾全长。乙状结肠系膜较长,因结肠缘长而系膜根很窄,也是肠扭转的好发部位。横结肠为腹膜内器官,活动度甚大。横结肠系膜甚宽,但横结肠与胃大弯间又有胃结肠韧带相连,故横结肠极少发生扭转。

肠系膜疾病

临床上并不多见,有以下几种:

① 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及青少年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发生于回盲部的肠系膜淋巴结,这与回结肠区肠系膜淋巴结多、末段回肠淋巴引流十分丰富有关,且因肠内容物常在回肠末段停留,毒素细菌产物易在该处被吸收而使淋巴结产生反应。此时可见到回肠末端系膜的淋巴结肿大、硬韧,呈灰白色,系膜血管有轻度充血,腹内可有少量清液渗出,肠管本身正常。临床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腹痛,随后疼痛局限于右下腹。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应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是先发热后腹痛,其腹痛范围较广,不很局限,与阑尾炎病人能确切指出腹痛最重的部位不同。检查时其压痛点比阑尾炎靠内上,并向脐部延伸,有肌抵抗而少有肌强直,很少能触到肿大的淋巴结。预后良好,不需特殊处理也可痊愈。与急性阑尾炎鉴别困难时,应手术探查,诊断明确后无需切除淋巴结,术后淋巴结炎症常可顺利消退。

② 肠系膜脂膜炎,又称肠系膜脂肪代谢障碍、收缩性肠系膜炎等。病因不明,罕见。肠系膜广泛增厚变硬,正常的脂肪分叶消失,有不规则的色泽改变。显微镜下可见慢性脂肪坏死(见脂膜炎)。临床无特异表现,可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常在腹右侧。伴低热乏力恶心呕吐,迟早出现腹内肿块。钡餐造影、肠系膜血管造影、CT可帮助确定病变部位。必须手术探查才能明确诊断,常需作活体组织检查以与肿瘤鉴别。无需手术切除病变,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无特异治疗。多数病例可自行缓解,很少产生严重合并症

肠系膜肿瘤,有囊性、实性之分,临床上均较少见。发生部位多在小肠系膜,尤其是回肠系膜,横结肠或乙状结肠系膜少见。

肠系膜肿瘤多为良性,临床症状与肿物大小、位置、活动度是否压迫周围器官,有无扭转、出血坏死感染、梗阻等合并症有关。由于肠系膜可活动,病初起时大都无症状,肿瘤长大后,可触及无痛的腹内肿物。肿物软硬不等,一般可活动,侧向活动度大,上下方向活动度小。恶性者常伴有腹痛、消瘦无力等症状。 B型超声波、钡餐造影、CT等检查可协助诊断,确诊常需靠剖腹探查。

手术切除为唯一的治疗,可行摘除术或局部切除术。必要时,可连同部分小肠一并切除。若切除不彻底,良性肿瘤亦可复发或恶变。恶性肿瘤根治切除率低,预后不佳,术后可根据肿瘤的病理,辅以化学治疗放射治疗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肠系膜疾病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肠系膜疾病》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