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单位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肾元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肾小管。每个肾脏约有一百多万个肾单位。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是细长迂回的上皮性管道。通常分为三段:第一段与肾小囊相连,称近端小管,依其走行的曲直,又有曲部和直部之分;第二段称为细段,管径细,管壁薄;第三段称远端小管,分直部和曲部,其曲部末端与集合管相连。近端小管的直部、细段与远端小管的直部连成“u”字形,称为髓袢,又称Henle袢或肾单位袢(nephronloop)

概述

每个肾(nephron)有100万个以上肾单位(renal unit),是肾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根据肾小体在皮质内的位置,又分为表浅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表浅肾单位髓袢短,仅达髓质外带;髓旁肾单位的髓袢长,可伸达乳头。从数量上看,前者为后者的7倍。肾小体由肾小球(glomerulus)及肾球囊组成。肾小球由毛细血管丛组成,起源于入球小动脉,然后分~5支,各支再分成毛细血管小叶,各小叶毛细血管汇集成一条出球小动脉;后者出肾小球后,又广泛分支,再成毛细血管网缠绕于肾小管外,其血流最后回流入小叶间静脉。肾球囊为包绕在血管球外面的凹陷的双层囊,外为壁层,内为脏层,之间为球囊腔。壁层细胞下面为肾小球周围基膜。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髓袢和远端小管。近端小管紧接肾小囊的尿极,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为近端小管曲部,第二段为近端小管直部,它构成髓袢降支的第一段。髓袢也称细段,为连于近端小管直部与远端小管直部之间的细直段。远端小管由远端小管直部和曲部构成。

肾小体位于皮质内,由肾小球和包在它外面的肾小囊构成。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的血管球。这些毛细血管在出肾小体前再汇合成一个出球小动脉。肾小囊是肾小管盲端的膨大部,凹陷成双层球状囊,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细胞紧贴血管球的毛细血管外面,外层细胞与肾小管相连接。肾小囊分内、外两层。内外两层之间是肾小囊腔,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肾小球将血液过滤到肾小囊中,这是原尿。被称作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接着注入肾小管,将原尿中的有利物质重吸收到身体里。称作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组成结构

肾小球将血液过滤到肾小囊中,这是原尿。接着注入肾小管,将原尿中的有利物质重吸收到身体里。根据肾小体在皮质内的位置,又分为表浅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表浅肾单位髓袢短,仅达髓质外带;髓旁肾单位的髓袢长,可伸达乳头。从数量上看,前者为后者的7倍。肾小体由肾小球及肾球囊组成。肾小球由毛细血管丛组成,起源于入球小动脉,然后分~5支,各支再分成毛细血管小叶,各小叶毛细血管汇集成一条出球小动脉;后者出肾小球后,又广泛分支,再成毛细血管网缠绕于肾小管外,其血流最后回流入小叶间静脉。肾球囊为包绕在血管球外面的凹陷的双层囊,外为壁层,内为脏层,之间为球囊腔。壁层细胞下面为肾小球周围基膜。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髓袢和远端小管。近端小管紧接肾小囊的尿极,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为近端小管曲部,第二段为近端小管直部,它构成髓袢降支的第一段。髓袢也称细段,为连于近端小管直部与远端小管直部之间的细直段。远端小管由远端小管直部和曲部构成。

(1)肾小体:似球形,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每个肾小体有二极,微动脉入的一端称血管极,与肾小管相连的一端为尿极。

肾单位组成

血管球是位于肾小囊内的一团蟋曲的毛细血管,由入球小动脉从血管极处入肾小囊内,先分成4-5支,每支再支形成许多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袢,继而再汇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从血管极处离开肾小体。电镜下,血管球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孔上大多无隔膜,有利于滤过功能。

(2)肾小囊:是肾小起始部膨大并凹陷而成的双层杯状囊。外层称壁层,内层称脏层,两层间的腔隙称为肾小囊腔。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在尿极处与近端小管相连。脏层为多突状的足细胞组成,紧包在血管球毛细血管外面。内皮细胞与足细胞之间有基膜。  

生理意义

根据肾小体在皮质中深浅位置不同,可将肾单位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两种。浅表肾单位(superfacialnephron)又称皮质肾单位(corticalnephron),其肾小体位于皮质浅部,肾小体体积较小,髓袢和细段均较短。浅表肾单位数量多,约占肾单位总数的85%,肾小体体积较大,髓袢和细段均较长。髓旁肾单位数量较少,约占肾单位总数的15%,对尿液浓缩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人体所有静脉动脉之间都由毛细血管连接,唯独肾小球中的出球小动脉和入球小动脉没有毛细血管连接。

(1)肾小体:似球形,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每个肾小体有二极,微动脉入的一端称血管极,与肾小管相连的一端为尿极。

血管球是位于肾小囊内的一团蟋曲的毛细血管,由入球小动脉从血管极处入肾小囊内,先分成4-5支,每支再支形成许多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袢,继而再汇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从血管极处离开肾小体。电镜下,血管球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孔上大多无隔膜,有利于滤过功能。

(2)肾小囊:是肾小起始部膨大并凹陷而成的双层杯状囊。外层称壁层,内层称脏层,两层间的腔隙称为肾小囊腔。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在尿极处与近端小管相连。脏层为多突状的足细胞组成,紧包在血管球毛细血管外面。内皮细胞与足细胞之间有基膜。

生物指导:若化验单检查出尿液中有血液,很有可能是肾小球出了问题;若尿液中出现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化合物,则是肾小囊出了问题。  

肾小体

概述

肾小体(renalcorpuscle)似球形,故又称肾小球,直径约200μm,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肾小体有两端或谓两极,微动脉出入的一端称血管极,另一端在血管极的对侧,肾小囊与近端小管相连接称尿极。  

血管球

血管球(glomerulus):是包在肾小囊中的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一条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突入肾小囊内,分成4~5支,每支再分支形成网状毛细血管袢,每个血管袢之间在有血管系膜支持,毛细血管继而又汇成一条出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离开肾小囊。因此,血管球是一种动脉性毛细血管网。由于入球微动脉管径较出球微动脉粗,故血管球内的血压较一般毛细血管的高,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时大量水和小分子物质易于滤出管壁而入肾小囊内。电镜下,血管球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孔径50~100nm,有利于滤过功能。在内皮细胞的腔面覆有一层带负电荷的富含唾液酸糖蛋白(细胞衣),对血液中的物质有选择性通透作用。内皮外面大都有基膜,但在面向血管系膜一侧的内皮则无基膜,此处的内皮细胞与系膜直接接触。

血管系膜(mesangium)又称球内系膜(intraglomerularmesangium),位于血管球毛细血管之间,邻接毛细血管内皮或基膜,主要由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系膜细胞(mesangialcell)形态不规则,细胞突起可伸至内皮与基膜之间,或经内皮细胞之间伸入毛细血管腔内,细胞核较小,染色较深,胞质内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吞噬泡等,有时还可见有少量分泌颗粒;胞体和突起内有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目前认为系膜细胞来源于平滑肌细胞。系膜细胞能合成基膜和系膜基质的成分,还可吞噬和降解沉积在基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以维持基膜的通透性。并参与基膜的更新和修复。细胞的收缩活动可调节毛细血管的管径以影响血管球内血流量。系膜细胞还可分泌肾素和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可能与血管球内血流量的局部调节有关。正常情况下的系膜细胞更新缓慢,但在病理情况下(如肾炎时),细胞增生活跃,吞噬和清除作用也增强。系膜基质填充在系细胞之间,在血管球内起支持和通透作用。血管系膜内还可少量巨噬细胞。  

肾小囊

肾小囊(renalcapsule)又称Bowman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双层囊,似杯状,囊内有血管球。肾小囊外层(或称肾小囊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在肾小体的尿极处与近端小管上皮相连续,在血管极处反折为肾小囊内层(或称肾小囊脏层),两层上皮之间的狭窄腔隙称肾小囊腔,与近曲小管腔相通。内层细有胞形态特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突起,称为足细胞(podocyte)。足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核染色较浅,胞质内有丰富的细胞器,在扫描电镜下,可见从胞体伸出几个大的初级突起,继而再分成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相邻的次级突起相互穿插成指状相嵌,形成栅栏状,紧贴在毛细血管基膜外面。突起之间有直径约25nm的裂隙,称裂孔(slitpore),孔上覆盖一层厚4-6nm的裂孔膜(slitmembrane)。突起内含较多微丝,微丝收缩可使突起活动而改变裂孔的宽度。足细胞表面也覆有一层富含唾液酸的糖蛋白。  

血管球基膜

血管球基膜(glomerularbasementmembrane):血管球基膜较厚(成人的基膜厚约330nm),位于足细胞次级突起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或足细胞次级突起与血管系膜之间,光镜下基膜为均质状,PAS反应阳性。电镜下可见基膜分层,中层较厚而致密,内、外层较薄而稀疏。基膜内主要含有Ⅳ型胶原蛋白蛋白多糖层粘连蛋白(laminin),形成以Ⅳ型胶原蛋白为骨架的分子筛,骨架上附有的糖胺多糖是以带负电荷的硫酸肝素为主,故基膜对滤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有选择性通透作用。

肾小体类似一个滤过器,以滤过方式形成滤液。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管内血压较高,血浆内部分物质经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滤入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膜(filtrationmembrane),或称滤过屏障(filtrationbarrier)。滤入肾小囊腔的滤液称原尿,原尿除不含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成分与血浆相似。滤过膜的三层结构分别对血浆成分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

一般情况下,分子量7万以下的物质可通过滤过膜,如葡萄糖多肽尿素、电解质和水等;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或被选择性通透,这取决于被通透物质的大小、电荷性质和分子形状等因素。如分子量为69kD的白蛋白可少量滤过,而分子量在150~200kD的免疫球蛋白阻滞在基膜内而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内皮表面和足细胞表面均含有带负电荷的唾液酸糖蛋白,基膜内还有带负电荷的硫酸肝素。这些负电荷的成分可排斥血浆内带负电荷的物质通过滤过膜,这对防止血浆蛋白质滤出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一些肾病患者的肾滤过膜内这些带负电荷糖蛋白的丧失,可能是导致蛋白尿的原因之一。另外,被通透物质的分子形状也可影响它的通透性,如椭圆形的蛋白分子比球形的蛋白分子易通过滤过膜,此乃因前者有可能以其较小的半径处通过滤过膜孔隙。

在成人,一昼夜两肾可形成原尿约180L(每分钟125ml)。若滤过膜受损害,则血浆大分子蛋白质甚至血细胞均可通过滤过膜漏出,出现蛋白尿或血尿。当系膜细胞清除了基膜内沉积物,内皮细胞和足细胞再建新的基膜后,滤过膜功能又可恢复。  

肾小管

综述

肾小管(renaltubule)是由单层上皮细胞围成的小管,上皮外方为基膜及少量结缔组织。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部分,近端小管与肾小囊相连,远端小管连接集合小管。肾小管有重吸收原尿中的某些成分和排泌等作用。  

近端小管

近端小管(proximaltubule):是肾小管中最长最粗的一段,管径50~60μm,长约14mm,,约占肾小管总长的一半。近端小管分曲部和直部两段。近端小管曲部:简称近曲小管(proximalconvolutedtubule),位于皮质内,起于肾小体尿极,迂曲蟠行于肾小体附近。生理情况下,原尿不断进入近曲小管内,故管腔呈扩张状态,若因血流受阻等病变而致原尿生成减少时,管腔缩小甚至闭合。曲部管壁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或锥体形,胞体较大,细胞分界不清,胞质嗜酸性,胞核呈球形,位于近基部。上皮细胞腔面有紧密排列的刷状缘,细胞基部有纵纹。电镜下可见刷状缘由大量密集而排列整齐的微绒毛组成,每μm2约有150根,使细胞游离面的表面积大为扩大(两肾近曲小管表面积总计可达50~60m2)。刷状缘处有丰富的碱性磷酸酶和ATP酶等,此酶与细胞的重吸收功能有关。微绒毛基部之间细胞膜内陷形成顶小管和顶小泡,若从血管内注入示踪物――辣根过氧化酶,可迅速滤入原尿,继而出现在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顶小管和顶小泡内,这提示小管上皮细胞可以胞饮方式重吸收原尿内的蛋白质等较大分子物质。上皮细胞的侧面有许多侧突,相邻细胞的侧突相互嵌合,或伸入相邻细胞质膜内褶的空隙内,两者构成广泛的弯曲复杂的细胞间迷路,故光镜下细胞分界不清。细胞基部胞膜内陷成发达的质膜内褶,内褶之间有许多纵向排列的杆状线粒体,形成光镜下的纵纹,侧突和质膜内褶使细胞侧面及基面与间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面积增大。在细胞基部的质膜上有丰富的Na+、K+、ATP酶(钠泵),可将细胞内钠离子泵入细胞间质。近端小管直部:是曲部的延续,直行于髓放线和锥体内,其结构与曲部基本相似,但上皮细胞较矮,微绒毛、侧突和质膜内褶等不如曲部发达。

近端小管的上述结构特点使其具有良好的吸收功能,它是原尿重吸收的主要场所,原尿中几乎全部葡萄糖、氨基酸和蛋白质以及大部分水、离子和尿素等均在此重吸收。此外,近端小管还向腔内分泌氢离子、氨、肌酐马尿酸等,还能转运和排出血液中的酚红和青霉素等药物。临床利用马尿酸或酚红排泄试验,来检测近端小管的功能状态。  

细段

细段(thinsegment):位于髓放线和肾锥体内。浅表肾单位的细段较短,主要位于髓袢降支,髓旁肾单位细段长,由降支再返折上行,又参与构成升支。细段管径细,直径10~15μm,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含核部分突向管腔,胞质着色较浅,无刷状缘。电镜下,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少量短微绒毛,基底面有少量内褶。细段上皮甚薄,有利水和离子通透。  

远端小管

远端小管(distaltubule):包括远端小管直部和曲部。管腔较大而规则,管壁上皮细胞呈立方形,细胞体积较近端小管的小,着色浅,细胞分界较清楚,核位于中央,游离面无刷状缘,基部纵纹较明显。

饮食保护肾

远端小管直部:经锥体和髓放线上行至皮质,是髓袢升支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径约30μm,长约9mm.电镜下,细胞表面有少量短而小的微绒毛,基部质膜内褶发达,长的内褶可伸达细胞顶部,质膜的内褶间的线粒体细长,基部质膜上有丰富的Na+、K+-ATP酶,能主动向间质转运Na+,细胞膜还可能有一种呈凝状不通透水的酸性糖蛋白,致使水不能通过,因此造成从肾锥体底至肾乳头的间质内的渗透压逐步增高,有利于集合小系对水的重吸收。

远端小管曲部:简称远曲小管(distalconvolutedtubule)位于皮质内,直径35~45μm,长4.6~5.2mm,其超微结构与直部相似,但质膜内褶和线粒体不如直部发达。远曲小管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细胞有吸收水、Na+和排出K+、H+、NH3等作用,对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能促进此段重吸收Na+,排出K+,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此段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病因指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引起急性肾三大原因:一是肾前性原因,肾脏血供不足,缺氧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二是肾脏本身的,三是肾后急性梗阻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能引起这三个原因的任何一个疾病,都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根据近30年来的统计,我国的常见疾病如下:

(1)肾的性原因的疾病,常见的创伤烧伤挤压伤,大出血,严重疾病引起的体克等。

(2)肾性原因的疾病有各种中毒,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等引起的药物中毒,有农药,生鱼胆引起的中毒,有重金属引起的中毒,有急性肾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3)肾后梗阻的疾病有结石,肿瘤妇科子宫卵巢手术外科乙状肠,直肠手术误结扎输尿管等。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肾单位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肾单位》经典原文。